输血是个在影视剧医疗场景中常出现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输血治疗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输血的关键作用
在遭遇重大创伤导致大量失血的情况下,人体血容量会急剧下降,各器官面临缺血和缺氧的紧急状况。此时及时输血能够迅速恢复丢失的血液量,维持血压稳定,确保心脏、大脑等关键器官的正常功能,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对于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如白血病或再生障碍性贫血,他们的骨髓造血功能受损,无法正常产生足够的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输血能够补充这些缺失的血液成分,缓解贫血症状,预防和控制出血,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输血治疗的风险
在输血过程中,发热和过敏是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热反应可能导致患者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体温上升,伴随寒战、头痛等不适症状。过敏反应同样普遍,症状可能从轻微的皮肤瘙痒、皮疹到严重的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威胁生命。
尽管现代医学检测水平对血液的筛查程序已经十分严格,但输血仍然存在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例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病毒,尽管通过输血感染的概率极低,但一旦发生,其后果是极为严重的。
对于长期依赖输血治疗的患者,铁过载问题也不容忽视,体内过多的铁质积累会损害肝脏、心脏等关键器官,影响正常功能。
权衡输血治疗的利弊
输血治疗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关键时刻能够挽救生命,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作为患者及家属,在接到医生输血建议时,不要盲目拒绝,而应信任医生,详细询问此次输血预期达到的治疗效果,如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贫血症状或者减少出血风险等;同时了解可能面临的具体风险概率。也可以主动询问是否有其他替代方案,如药物治疗、自体输血(对于一些择期手术患者,可提前储存自身血液用于手术时回输)等。输血后,随时记录患者的身体反应,包括体温变化、是否有皮肤瘙痒、呼吸频率变化等,以便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医护人员。
(作者:浙江省舟山医院夏舟备)
(《中国家庭报》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