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观察发现,胃病久治不愈的患者有很多,患病时间十多年、二十多年甚至三四十年的都有。
胃病应该是一种比较容易治疗的病,为什么患者会久治不愈?经过临床观察,我分析有以下几种原因:
治疗不规范。不管是胃炎、胃溃疡,还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一定要遵医嘱、规范、足疗程地接受治疗。私自减少药物剂量或者缩短疗程,如自我感觉病情好转就停药,都是不规范的治疗,容易导致病情复发,甚至久治不愈。
方药不对症。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不能一发现胃病就只想起香砂六君子或者香砂养胃丸这些成方套路。中医治疗一定要有辨证的理念,分清疾病的虚实寒热、阴阳表里,有无肝郁气滞或有无涉及心肾等。这样才能对症治疗,见效也快。
养护不得当。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意思是在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医生和药物的作用占三分,而身体的自我调节和养护则占七分。特别是胃病,如果患者不注意调养,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又辛辣不忌、寒凉不忌,就会导致胃病久治不愈。
饮食不得法。比如,有的患者本来就是阳虚,却误以为要多吃蔬菜水果,殊不知,生冷瓜果是虚寒型胃病的禁忌。还有的人听说吃五谷杂粮好,就把红豆、绿豆、黄豆等等一股脑地用豆浆机打在一起喝,但他不知道自己的胃病属于肝郁气滞型,这样吃反而会加重胃的负担,导致胃气更加郁滞。
情绪不稳定。胃病与性格有关,要想肠胃好,心理调适不容忽视。研究表明,胃肠疾病和心情息息相关。现代医学认为,人体所有的生理活动都是在神经支配下完成的,胃肠道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其中,交感神经抑制胃肠运动,副交感神经促进胃肠运动。肝火旺盛,心情急躁时,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受到抑制,会出现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和吸收变差。这就是中医讲的“肝木克脾土”,会导致脾胃虚弱。
(作者: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娄政驰)
(《大河健康报》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