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时”。
无论是《老子》《庄子》还是《周易》,都强调这个“时”。儒家的孔子被孟子称作“圣之时者也”,可见无论儒家道家,对于“时”都非常重视。
《老子》中“时”的概念只出现了一次,就是第八章中讲“动善时”,意思是行动要把握时机。“时”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人在选择做决策时,是动还是静?是进还是退?是用还是舍?是行还是藏?关键就在于“时”。在《老子》中,水是知“时”的,当行则行,当时则止。
在《庄子》书中,“时”出现四十七次之多,而且很精彩。庄子讲到两句话,叫作“一龙一蛇,与时俱化”“一上一下,以和为量”。龙跟蛇一显一隐,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时机,一上一下,一前一进,要以和为量。所以,这里面是关于“时”的动静关系,掌握时机与否,利害攸关,这个非常重要。
黄老道家也非常重视“时”,比如稷下道家作品《管子·白心》开篇:“建当立有,以靖为宗,以时为宝,以政为仪,和则能久”。《管子·宙合》中已提出“时则动,不时则静”。
老子的“动善时”与《周易》中的“动静不失其时”可谓一脉相承。“时”在《周易》思想中是非常重要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这个“时”不是一个单纯简单的时间概念,而是指外在条件综合形成的情境或客观形势,表示时态、时机、时运等。人的行动是否符合当下情境?在这个时态下是否可以做到与时偕行、通晓时务?以此来判断和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就叫做“动善时”。
(《光明日报》2024.12.21 陈鼓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