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5年01月01日 星期三

    论点短辑

    《 文摘报 》( 2025年01月01日   06 版)

      《资本论》之诠释学考察:从马克思与莎士比亚的互文谈起

      范跃芬在2024年第5期《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说,在文学研究中,批评家们阐释马克思著作和莎士比亚作品互文的工作已经进行了150多年。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大量引用莎士比亚经典的现象,仍然是一个被持续探讨的议题。通过悖论以及反转两个维度对《资本论》和莎士比亚戏剧进行哲学诠释重构,读者得以窥见莎士比亚经典所蕴藏的时代精神内涵之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启示。马克思对莎士比亚的研习化用绝不只是出于丰富表达、美化文风的单纯修辞学考虑,更重要的是,《资本论》与莎士比亚的视域融合内在地促进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与理论建构,使文学彰显出来的真理性拓展到经济哲学的维度。

      劳动价值论批判与康德的 “人是目的” 学说

      王庆节在2024年第3期《南国学术》上说,在现代价值理论批判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劳动价值论及其在现代资本社会中的角色,旨在从西方思想史发展的角度探寻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道德政治哲学的深层含义。劳动价值论作为现代社会价值的基础,其哲学本质在于认为人的自由劳动乃是所有价值创造的源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对经典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这一批判提出了一种更为彻底的人本主义视角,它强调人的劳动不应被视作商品或单纯的劳动量,而应被理解为人类自由和理性创造力的本质体现。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更是一种道德形而上学的批判,它深刻地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在根本上的不公不义,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这一批判实际上根植于康德的道德哲学,特别是康德的核心观点“人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