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将至,日历买卖又红火起来,以“2025日历”为关键词在电商平台搜索,可得万余种商品。在某电商平台上,《故宫日历:书画版》《十点读书:听见生活》等爆款日历已售出逾25万册,《敦煌日历》《知乎好问》《豆瓣电影日历》等热门日历产品的销量也持续攀升。
根据中国图书在版编目数据,诸如此类汇编大量知识、以现代书籍形态付梓并拥有正式书号的日历,在2009年还寥若晨星。2010年《故宫日历》引爆历书市场后,类似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6年突破百种,并以极快的速度继续增加。出品方除出版社,还有文化公司、互联网企业甚至个人。
敬天授时
各类日历的爆火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心理基础。
古代,凡遇征伐、祭祀等国家大事及婚丧嫁娶、房屋奠基、外出旅行等生活事宜,人们都习惯择“良辰”“吉日”进行,所依凭的,除占卜,便是历书。
在制定一套历书之前,须有历法,即计算时间的方法。历法制定,在古代属“天学”范畴。《尚书·尧典》记述,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这说明,在上古时期,部落首领就已重视遵循天文、制定历法。据史籍所载,仅汉代以后的中国古代历法就有约百部。各种历法在内容和治历方法上有承袭有变革,但多是根据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星运行规律来制定回归年和月份、日的长度,为历书制定和颁布提供依据。
《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相传是“夏历”,它将一年分为12个月,对每个月的物候、气象、天文、农事、田猎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和战国秦汉时期广布全国的简帛《日书》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历书。但严格来说,《日书》并不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日历”,而是古代选择时日、占断吉凶的手册。
唐代印刷术成熟后,官方开始印制“历日”,向民间发售。从现存年代较早的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印本历书来看,内容除节气、月大、月小及日期,还印有阴阳五行、吉凶禁忌等杂记,与后代宋、元、明、清的历书已无太大差别。至清代,应社会需求,朝廷开始准许民间翻刻官方历书,历书得以以便宜的价格走进寻常百姓家。民间刻制的历书,比官方刻本便宜,形态和内容也相对自由,在时间和宜忌等信息基础上,增加了《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古代蒙学经典内容。
1911年,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由皇帝颁布的“皇历”,演变成民间所称的“黄历”。黄历虽采取公历纪年,但吉凶禁忌仍是其重要内容。
面貌一新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气象一新。随着彩色印刷技术的发展以及旧思想的逐渐扫除,日历从形式到内容都为之一变。
以挂历为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挂历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丰收景象、劳动模范的英姿时常出现在挂历上;七八十年代,挂历上印制的多是富有革命精神的标语;九十年代,挂历款式丰富起来,山水画作、明星照片、体育赛事等生活万象都成为挂历的主题。
近十几年来“日历热”中的历书,与传统的“历日”、黄历、挂历等相比,产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许可以由以下几点观之。
由“历”成“书”,文化内涵越发深厚。今天的历书,作为正式出版物,不仅有专门的书号,而且内容也越来越精深,甚至可媲美某一领域的专业书籍。以《文豪日历2021》为例,该历书除了印制年、月、日等基础信息,每天还会介绍一位外国作家的生平、创作特色及其代表作里的一句话,并配有作家肖像,堪称一部外国作家小辞典。“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从《世界哲学日历2024》中,可读到老子、米兰·昆德拉等数百位中外名家的箴言。诸如此类的知识汇编,还有汉字日历、民俗日历、电影日历、健康知识日历等。
由“粗”而“精”,审美意蕴更加丰富。对旧时还有印象的人应记得,受印刷成本和技术所限,民间流传的黄历大都纸张廉价、印制粗糙,封面多为印着寿星、财神形象的红色或黄色纸张。今日之日历,更具美感。《故宫日历》《国博日历》《敦煌日历》不仅精选古代书画、器物、壁画的图片,以铜版纸等价格较高的纸张全彩印刷,还采用镂空、凹凸、烫金、刷边等多种工艺,可谓印制精良。除了文物,诗词、剧照、花卉、建筑、书封甚至云朵等一切具有美感的事物,都可以成为日历的装饰元素。比如,“一份来自天空的礼物”——《2024奇妙云朵收集周历》,就是由53张云朵的照片制作而成。一些日历甚至脱离了纸张和书籍的形态,变成了蛋壳、印钞机、帐篷、盲盒、电影放映机等多种文创产品。
由“敬”到“赏”,更契合心灵需求。古代制作历法以天象为基础,古人能准确观测和记录天文现象,却无法解释各类现象背后的原因,因此便对“天”产生了敬畏,希望择“良辰”“吉日”行事,避开凶煞。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此已不太介意。当下的日历,以愉悦心灵为目的者更多。比如,《2024心情诗历》以“柳暗花明又一村”为主题,寓示生活中遇见困难时不要气馁,“天”并无绝人之路,日历里选择的多是“快活如侬有几人”“一枕小窗浓睡”等宽慰人心的诗句,“宜忌”则变成了“冲杯热牛奶”“大吃冰激凌”等轻松随意、充满生活气息的内容。
文心传承
从战国帛书上对月份的划分到秦汉简牍《日书》对吉凶的推衍,从唐代官方雕印的“历日”到百余年来民间流行的黄历、挂历,再到当下畅销的各种文创日历,数千年来,历书的内容与形态在不断变化,但背后的一些文化心理却相对稳定,延续了下来。
其一,与四时合序,追求和谐。《大戴礼记》云:“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日历制定的初衷,是以“时”序“事”,告诉人们一年中到了一定的时节该做什么事,让春耕秋收、衣食住行有时令的依凭。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天文现象不再神秘,历书上的“宜忌”内容少了许多,但农历、节气、干支等信息保留了下来。依据日历上的农历日期来确定过年、过节、祭祖、耕种的时间,遵循相关民俗安排日常生活,仍是很多人还在做的事情。
其二,与万物协同,扬奋精神。《宋史·律历志》说:“历以数始,数自律生,故律历既正,寒暑以节,岁功以成,民事以序,庶绩以凝,万事根本,由兹立焉。”古人将“律历既正”视为万事之立的出发点。将人事附着于天文,期待百业俱兴,是古代历法制定者的期冀。今时今日,历书虽不由官方发布,但重视历书之人,也定然注重从中获取知识、汲取力量。无论是从精美的图画中得到审美的愉悦,还是从耐人寻味的文字中得到奋进的力量,或是从妙趣横生的“转钱日历”(音同“赚钱日历”)等文创产品中得到生活的意趣,购置日历、据以安排每日事宜,都代表着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小小一方历书内,所见的不仅是“日子”,更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时光的变迁和留痕。我们的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固本开新,正是因为千百年来,大河的潮流中也有“历书”这样的小浪花,为日常生活平添意趣与价值。
(光明网 12.18 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