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令人心动的offer摆在了小歆(化名)面前。从设计院离职后,她决定拿起书本学习,转行做一名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分析师。“跟传统职业相比,绿色职业前景好,不仅收入提升了,还给我带来了成就感和价值感。”转行成为“绿领”之后,小歆收入翻了一番。
所谓“绿领”,是指环保、低碳、循环经济等领域的从业者。2024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19个新职业中,绿色职业占据三席,包含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氢基直接还原炼铁工、电能质量管理员。根据《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绿色职业总数达134个,占全部职业总数的8%。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指出,增加绿色就业新机会,积极发展节能降碳、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等绿色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和就业增长协同增效。
一人难求
绿色职业增长是全球趋势。全球最大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近日发布的《2024全球绿色技能报告》中提到,绿色岗位的招聘率比普通岗位的招聘率高出54.6%。与快速增长的需求相比,全球绿色技能人才的供给相对滞后。
领英的调查数据显示,从2023年到2024年,绿色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增长了11.6%,但供给的增长仅为5.6%。可再生能源工程师、太阳能安装和系统工程师等职位需求高涨,预计到2027年,这两个职位数量将分别增长33%和34%。其他可持续发展职位如可持续发展专家、环境保护专业人士等也“一人难求”。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底,国内绿色低碳相关现存企业达到187万家。2020年至2022年,绿色低碳相关企业新注册量分别同比增长19.5%、54.38%、29.29%。近几年,在各地举办的招聘会上,新能源公司、环保科技企业、绿色金融机构等摊位吸引了众多求职者。
北京一家绿色企业的总经理张斌亮认为,绿色行业存在人才缺口的主要原因是可匹配的人才少,“我们希望专业对口,比如有能源或化工行业的专业背景,但也要懂碳中和以及绿色减排,这样的毕业生很稀缺”。
稀缺的绿色技能
张瑛在长三角一家风力发电机制造企业工作,她告诉记者,毕业时选择做环保材料设计的相关工作,是因为看好新能源行业的前景,“如果没有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可能都不会有这个岗位”。
风电一直被视为“绿电”,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表面洁白无瑕的风力发电机叶片由热固性树脂等构成,不柔、不熔化、不溶解的特性使其难以回收,废弃以后依旧会造成污染,成为绿电中的“黑暗角落”。
“近些年,热固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产量持续升高,很多高分子材料的来源是石油,属于石油基材料,势必要消耗石油资源。”张瑛说,含着“绿汤匙”诞生的新能源行业也在思考怎样才能“更绿”。
这就是张瑛的工作。现在,她正在探索研发一种新的生物基材料,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另外,她也在思考材料的回收再利用问题。
究竟拥有哪种绿色技能的人才才是业界急需的?领英中国区总经理王茜认为有以下四种。第一是随着清洁能源的普及和应用,可再生能源技术人才将变得尤为紧缺,这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领域的研发、运维、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第二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将随着碳减排目标的推进而不断增加;第三是绿色金融服务,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领域的评估、分析、咨询等方面的人才;第四是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企业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环境规划、环境评估、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咨询等方面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王茜特别指出,现在传统工业领域的绿色岗位需求也正迎头赶上,全球范围内最需要绿色技能的岗位多集中在高排放行业,包括建筑业和制造业等。
高校绿色人才培养周期长
“不论是生态保护、清洁能源还是ESG,这些行业都是最近几年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才走入人们视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成刚认为,市场对绿色技能有需求,但是人才培养需要周期,况且许多绿色技能尚未进入教育和培训体系。
2021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动高校在碳中和领域进行重点布局。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开设碳中和相关专业,但如何保证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脱节,是高校所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
张斌亮所在公司已与一些高校开展合作,为高校提供一线授课教师,与学生分享行业做什么、需要什么,此外还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让他们走进用人单位,切实感受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对于新兴行业而言,学校追着市场跑是常见现象。张成刚认为,科技进步可能会缩短绿色人才供给满足市场需求所需要的时间,但高校经过专业设置、专业发展成熟、人才供给社会这一培养周期,至少也需要8~10年时间。
容易被忽视的还有职称评定。相比于职业分类大典每隔几年新增一批职业,职称评定规则的修改十分缓慢。比如,在国家划定的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定中,没有“碳中和”这一明确领域,张斌亮说,工程师评中高级职称时只能选择能源动力或环境领域的专业技术职称,在论文和专家评审环节,评委的专业领域是能源动力或环境,不是碳中和,专业不完全对口,“很可能参评的碳中和工程师说半天,评委专家也不太懂”。
绿色行业的火热还催生出许多培训机构,“考证”广告随处可见。尽管在新兴的绿色岗位中,证书只是“锦上添花”,用人单位无法单凭证书评估求职者的实际工作能力,但依旧难挡人们的“考证”热情。王茜认为,政府应与企业合作,加大对绿色技能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力度。可以在大学、职业院校以及在线学习平台上增设绿色技能相关课程,提供丰富的学习、实习机会和权威的技能认证,从而帮助更多劳动者掌握绿色技能,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南方周末》11.15 宋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