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导演张艺谋吐槽“3分钟看完××电影”短视频太“无语”引发热议。他呼吁观众走进电影院,亲身体验大银幕带来的视听享受,而非仅通过手机快速浏览几分钟的电影解说。他希望人们能回归传统方式观影,尊重电影的艺术本位。
许多人力挺张艺谋,称“电影人苦短视频久矣”“劣币不能驱逐良币”;持不同态度的声量也不少,“烂片可避雷,佳作能安利”“电影还需自身品质过硬”;更有人提醒,数字时代文娱消费习惯的迭代不可逆,如何从“存在即合理”促就“双赢”是破局关键。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5亿人。而挑选剧情片段到短视频平台宣发,已成为片方推广的必要动作,有电影人自嘲“打不过就加入”。
技术越进步,人们越繁忙,耐心越成稀缺品。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副院长陈晓达说:“我们不能忽视观众习惯的改变,不能拒绝时代的脚步。”电影人与其责难“短视频杀死电影”,不如因势利导,善用短视频的触达逻辑,同时坚守电影艺术精品的追求,用好作品把观众请回影院。“短视频、微短剧领域而今生机勃勃,呈无人浇水也能自发生长的原生态。为何不能把这些‘植物’放在文艺的百花园里作为其他样式的补充?”他觉得,短视频里的高效率、强互动是抓住今天年轻网友的“灵魂”要素,或许能为传统电影叙事带来启发。
硬币的另一面,观众无法被苛责,但观众亦需要引领。譬如完善文艺评论体系、社会评价体系,以鼓励观众更注重电影的内涵和价值,而不仅仅追求视听层面的一时之爽;譬如推动美学教育,让更多年轻一代既能欣赏视觉奇观,也能看懂影像间蕴藏的生活教益、历史之思、人性真谛;既能玩转风驰电掣的游戏、电竞,也愿意在光影里享受心灵的安静与平和。陈晓达直言,电影作为第七大艺术,它的出现也曾被文学视作“猛兽”,但人类文明史已经证明文学不朽。电影也一样,“电影《神鞭》里的主人公,本是用辫子格斗的高手,但枪炮时代,他摇身变为神枪手,换了武器,但灵魂不变。”
(《文汇报》11.14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