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季的“全球沸烫”到冬季的“极度严寒”,从洪涝灾害到干旱枯竭,都凸显了低碳转型、极端气候灾害的紧迫性。不论是极端高温还是极端严寒,均需要峰值电力的需求来应对,对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以及能源保供和调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其中核心要素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正在逐渐成为电力生产和终端消费的主导。在各种储能技术已经能够有效化解天气本身对可再生能源电力供给的稳定性所造成的冲击的情况下,也需要在国家一盘棋的格局下,加强多元化发展和合理空间布局,鼓励零碳微单元建设,以规模化、微单元、多元化多措并举来优化提速能源空间利用效率,形成多元互补和协同发展的格局,以增强能源保供弹性,一方面满足极端天气期间的用能需求,另一方面也加快能源系统的零碳转型。
极端天气灾害一方面凸显出能源保供综合应急预案对于保障社会基本需求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表明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大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开发,增强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多元互补和协同效应。因而,在国家一盘棋的框架下,基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进一步优化可再生能源的空间配置,在规模化发展的同时,推动零碳微单元建设,将零碳能源的利用推及到社区、农户,有助于全民参与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并推动共同富裕。
从具体路径上看,一是要基于当地资源禀赋,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开发和利用;二是规模化与微单元发展并举,优化提速能源空间利用效率;三是将能源空间布局纳入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四是在加快电网瓶颈技术的研发、完善电力市场的同时推进零碳微单元建设;五是化石能源的定位要动态化并体现地区差异性,合理平衡与可再生能源的关系,增强能源系统的应急能力。
当然“转轨别离化石能源”是一个进程,不必要也不可能一步到位;随着可再生能源电力稳定性的逐渐提高,化石能源也将最终淡出,可再生能源在零碳能源体系构建和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关键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是需要我们从多元化发展和优化空间布局上着手,以规模化、微单元、多元化并举提高能源保供弹性,进一步增强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第2863期 蒋尉 潘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