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看那部电影!不要看那部电影!不要看那部电影!”当你身边的朋友在践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时,你有什么感受?一方面,我们可能意识到这个提醒很重要;另一方面,我们可能会下意识地出现叛逆和反抗情绪——我偏要一探究竟。
生活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让孩子写作业或做事情,如果父母不断催促和唠叨,孩子反而会越来越懒散拖沓;工作上,明明只是一件小事,如果领导三番五次提醒,员工可能不但不上心,还会做得漏洞百出。
这种因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而引起个体极度不耐烦或逆反心理的现象,叫做“超限效应”。它提示我们,适当提示、刺激是必要的,但过犹不及。
超限效应之所以产生,根源在于超强输入导致生理厌烦。就像突然听到一个剧烈的敲击声,你的反应是竖起耳朵、密切关注;但当你持续听到这个声音,就会陷入紧张、烦躁的状态,不仅不想关注,还想快速逃离。从生理角度看,适当的刺激能使神经细胞兴奋,提升大脑唤醒程度,而过强、过久的刺激会让神经网络进入抑制状态,借以保护脑细胞免受不良刺激持续干扰,这就导致了“说再多也听不下去”的结果。
那么,当需要他人记住、重视某些事,又要避免超限效应时,怎么表达比较合适?
一是建议把握好时间和信息量,重要的内容最好在前30分钟内说完,切忌铺垫过长;关键信息一般不超过7个,否则就超过记忆容量,很难记住。说完这些信息后,给对方一些时间去消化,不必反复强调。
二是更新沟通方式,重要的事情可以说三遍,但要换着花样儿说。比如“这部电影不好看”“好多人半场就走了”“评分也不高”等,这样就避免了单一内容反复出现,减少因厌烦导致的无视甚至逆反。
三是换位思考,减少控制欲。试想一下,如果你被别人反复提醒、唠叨,会是什么感受?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无非是信不过对方,这种被怀疑、被看低、被不信任的感觉是不好受的。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不要反复提醒和控制,试着相信他人有能力做出判断并采取正确的行动。
(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赖巧珍)
(《老年日报》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