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9月28日 星期六

    田华:繁花无尽

    《 文摘报 》( 2024年09月28日   05 版)

        田华

        从抗日敌后战场的“篷帐舞台”,到新中国的大银幕,再到解放军一线指战员身边,炮火硝烟洗礼着她,时代的朝露滋润着她。演一路、歌一路,田华塑造了“白毛女”“党的女儿”“人民法官”等无数家喻户晓的角色。她的艺术人生,繁花无尽。

        1940年初夏,华北平原麦香怡人。河北唐县北固城村的扬谷场上,挤满了十里八村的乡亲——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在这里演出。12岁的刘天花第一次看“说话的戏”,戏名叫《我们的乡村》,戏里的村干部、妇救会、儿童团,还有可恶的汉奸,演的是她生活中的人,说的是抗日救国的事。她看得如痴如醉,鼓掌鼓得很卖力,学唱革命歌曲唱得特别大声。

        第二天,她换上一身崭新的土紫花布衣裳,加入抗敌剧社,正式参军。时任剧社副社长汪洋给她起了个艺名:“田华”。从此,田华再也没有离开她热爱一生的革命文艺工作。

        跟着部队转战不是件简单的事。白天反“扫荡”,晚上行军,爬山上不去,小田华就拽着老同志的皮带,摔伤了也不哭,很快适应了流动性很大的剧社生活。同时,田华得到了艺术启蒙。从学发声、练劈叉、纠正口音到演唱歌曲、排练舞蹈、表演话剧,她有天分又肯吃苦,在革命队伍中茁壮成长起来。

        抗战期间,晋察冀军区向敌后展开“政治攻势”,以打破敌人“囚笼”。田华也跟随剧社文艺轻骑队提起写标语、画壁画的桶子,带上简便演出用具,翻过一道道封锁沟墙,绕到敌后甚至是敌炮楼附近演出。歌剧、秧歌剧、活报剧,表演揭露敌伪的残暴欺诈,指明抗战必胜的前景。妇女们紧紧拉着田华的手,思想活跃的青年向她打听抗日根据地的情况,伪军家属泣不成声要劝丈夫改邪归正。“艺术是我们的枪,舞台是我们的战场。”田华说,文艺轻骑队是敌人重点袭击的对象,但炮火不能让他们退缩。1944年,16岁的田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东北电影制片厂决定把解放区著名歌剧《白毛女》搬上银幕。田华被选中饰演主角“喜儿”。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贫苦农民翻身求解放的故事片。田华融合中国戏曲表演的感情动作,以民族化风格,表达了对“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批判。她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电影演员,并于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此后,田华塑造了更多不同的中国女性形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视死如归的“党的女儿”李玉梅,解放海南岛时风风火火的渔家女金小妹,还有公安战士石云、法官尚勤……一个个“她”,如同时代枝头的报春花。

        为什么田华演什么像什么?“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人民群众生活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她说。

        作为军队文艺工作者,田华经常深入连队慰问演出。老山前线,她带着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连续演出20多场,官兵最多时一场达到2000人,少的时候只有一个炮位上的几个人。有的点位实在上不去,田华就在“猫耳洞”里用电话给战士们唱歌。她说:“我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为部队服务。”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前夕,田华被授予国家荣誉称号:“人民艺术家”。

        田华晚年,喜欢勿忘我,“你看它开花时是一捧紫色,灿烂极了,开败了依旧是那样的紫色,我喜欢它不褪色”。不褪色的,也是田华。1990年,62岁的田华正式离休,但她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我们还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哪怕是残烛也要放射热量和光明”。培养人才、公益活动、关爱下一代,田华倾尽心血。

        (《新华每日电讯》9.20 刘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