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

    康熙红票背后的故事

    《 文摘报 》( 2024年09月21日   07 版)

        ■孙立天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和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派去罗马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

        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2011年,牛津大学图书馆中国古籍部主管大卫·海里威在网上分享了一段他与红票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海里威在牛津一座书库中看到过一张红票,当时只有个库存编号。直到1992年,他去参观法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中西印刷文物展的时候,看到展出也有一张红票,其简单历史脉络已被法国国家图书馆馆员整理了出来。海里威回去找到了牛津书库中的那张红票,发现红票背面有很浅的铅笔印记“F.Douce”。这表示红票是古籍收藏家法朗士·戴希捐给牛津的,也就是说其在牛津书库里放了一百多年都没人知道其来历背景。这段发现红票的经历被写出来发到网上,很快收到世界各地的消息。经统计,现在世界各地有18张红票。

        为什么大清皇帝会派洋人做自己的“钦差”出访?这些传教士和康熙是什么关系?他们为什么能得到康熙的信任?

        康熙和传教士关系密切并不是什么秘闻,当年传教士在寄回欧洲的信中经常炫耀他们和康熙的关系。从中国的政治史角度看,康熙和传教士的关系也很特殊。大部分传教士都没有官衔,却能往来于宫中,侍奉在康熙左右。紫禁城按功能分为内廷和外廷。大臣上朝议事,处理公务都在外廷;内廷算是皇帝的私人领域,是皇帝生活起居与日常办公的地方。让当时朝臣都羡慕的是,传教士被康熙允许出入内廷。以前的研究者大多都认为,传教士能在康熙左右,是因为康熙对西学感兴趣,传教士对他有用处。这种说法颠倒了先后关系。兴趣源自接触,康熙对西方学问的兴趣,是不可能凭空产生的。古往今来,能长时间接触到皇帝,先决条件都是信任。所以先后顺序应该是,康熙先有了对传教士的信任,才会有和他们的接触,从而他们才有机会教康熙西方的学术和技术。只有康熙学习了这些知识以后,他才能对西学有兴趣,也才能理解传教士那些学问的用处。

        康熙对传教士的信任,不仅体现在让他们出入紫禁城,派他们去欧洲,甚至连跟俄罗斯的边界谈判这样核心的国家事务,他也派出了两位传教士加入到谈判队伍中。

        在北京的传教士,大多都属于耶稣会。耶稣会1540年成立于欧洲。在环球航海的大背景下,耶稣会立会的一个宗旨就是要把天主教传播到世界各地。该会七大创始人之一圣方济各·沙勿略早在1551年就远渡重洋,来到了广东外面的岛屿,准备找机会进入中国。后来著名的利玛窦神父也是耶稣会传教士,他是在万历年间进入的中国内陆。明清易代之际,在华传教士一样经历了战争的痛苦。对他们来说,朝代更替也是一次机会,一个让他们走进统治阶层权力圈子的机会。传教士从最初见到进京的多尔衮,到后来的顺治皇帝,再经历鳌拜专权,最后走进康熙的世界。在康熙的孩提时代,传教士就在他身边。在康熙跟着翰林们学习汉语和经史子集的同时,传教士在内廷里教他数学等西方学问。传教士后来又一步步地帮助康熙和欧洲建立起了各种联系,同时也让欧洲对这个东方皇帝产生了兴趣。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欧洲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在饶有兴致地阅读康熙的传记。红票正是中西交流中留下的一页。

        (《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商务印书馆2024年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