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房建证,贵州、湖北的单位,挂靠3个月,5000~6000元;浙江的单位,挂靠一年,1.7万元~1.8万元,上全年社保”“证书挂给我,你等着收钱就行”……近日,北京的张先生收到一位中介发来的上述信息。张先生说,自从去年他将自己的一级建造师证分享到社交平台后,隔三岔五就有中介私信询问其是否愿意将证书挂靠出去。
证书挂靠,是指将个人的职业资格证书,挂到非供职单位名下,持证人平时不参与挂靠单位的工作,却能获取一定的报酬或其他利益。不菲的报酬和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某些非从业者为了“挂证”而考证。“挂证”行为的存在也会导致工程项目中出现人证分离的现象,干活的没有证,有证的不干活,给工程项目质量埋下严重隐患。
针对“挂证”乱象的危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任国友分析指出,“挂证”行为本身就是违法,一旦被查出,持证人可能因此面临法律制裁。如果挂靠的工程项目出现问题,如质量、安全等事故,持证人作为名义上的项目负责人或技术人员,可能会被追究法律责任,甚至承担刑事责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持证人还可能因参与挂靠行为而被吊销职业资格证。
要从根本上治理“挂证”乱象,需要多管齐下。“挂证”行为往往涉及的行业部门多、领域多,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无法有效共享信息,导致发现和查处证书挂靠违法行为都存在一定难度。例如长期“挂证”通常伴有“唯一社保”的要求,即要求“挂证”者的社保跟着证书走,而短期“挂证”多不涉及社保转移问题。
(《工人日报》9.11 陶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