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9月07日 星期六

    发间簪花:年轻人爱上非遗珍粹

    《 文摘报 》( 2024年09月07日   08 版)

        戴着白玉发簪的奥运冠军邓雅文

        在巴黎奥运会赛场上,当19岁的邓雅文获得女子自由式小轮车项目冠军、登上最高领奖台时,她佩戴的一枚中式白玉发簪格外醒目,衬托出中国冠军的典雅美感。李发彬获得举重项目冠军时,其亲友戴上泉州簪花围的祝福照片也传遍海内外。

        发簪与簪花,这些展现中国美的传统元素在海内外频频亮相。它们不仅仅是表达美的载体,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在千百年的社会更迭中传承与焕新。

        “云鬓花颜金步摇”

        发簪也叫簪钗,《辞海》里解释道:簪,是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唐宋时期,簪钗开始广泛流行。唐代敦煌壁画中有众多满头插簪的女性形象。发簪式样丰富,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的形状。古人喜爱使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样式的簪钗,以及梅花、莲花、菊花、牡丹等花卉造型。

        簪钗的前身叫作笄,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已有用刻线装饰的笄。古人使用笄来固定和妆饰头发最早是为了便于劳作,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发展,笄变化出更多材质和式样。起初,笄多用竹子制作而成,因为竹木难以保存,铜、玉等材质的笄便出现了,留存至今的多为骨、石、玉、铜、金银笄等。

        由簪钗演变而来的步摇,也是一种女神级的头饰。白居易《长恨歌》中“云鬓花颜金步摇”一句,说明了它多用金玉等材料制作,当佩戴者行走时,饰物随着步履的颤动不停摇曳,因此得名“步摇”。西汉马王堆帛画以及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女性,都插戴醒目的树枝状步摇。汉代还有一种步摇被称为“副笄六珈”,即缀挂六股珠玉的步摇,更显尊贵与华美。

        簪花围:将春天戴在头上

        2021年,福建泉州申遗成功。三年来,泉州努力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有趣的是,这座世界遗产之城最先“出圈”的是簪花围。2023年初,一位演员为国内某杂志拍摄了一组以“蟳埔女”头饰为灵感的时尚大片,古朴又温婉的造型让簪花围走入全国公众视野。

        簪花俗称“簪花围”,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女性头饰文化,源自泉州蟳埔。蟳埔女是对福建泉州丰泽蟳埔村渔女的称呼,自打孩提时期,她们便将头发留长,系上红绳,穿上骨髻,插上发钗,另用茉莉、素馨等鲜花串成花环,圈戴在脑后,如花园般鲜艳芬芳。如今在泉州,每逢立春、上巳节、重阳节,仍有簪花的习俗。如今到泉州旅行,“头戴簪花围、身披大裾衫、下着宽腿裤、耳戴丁香坠”成了不少年轻游客的标准搭配。

        簪花习俗自汉代兴起,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更为流行,宋代达到顶峰。宋朝时,朝廷对簪花制度进行了细化和完善,比如皇帝赐花给大臣,不同级别的官员所佩戴的花种类、材质和颜色都有规定。在皇帝因郊祀等活动出行归来时,仪仗队伍中的大臣们都要簪花。就连犯人出狱时,狱卒都要给他们脑袋上插朵花才可以离开,意为去晦气。

        直至今日,簪花的传统在泉州等地区和特定环境中仍有保留,比如新娘出嫁时的头饰、民间节庆活动以及戏曲表演中角色的装扮等。

        明艳绒花“与古为新”

        有一种凤冠,是古代女子出嫁时所戴,宛如华美祥云。它多为绒花制成,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

        绒花源自中国古代的簪花传统,雅俗共赏,至今仍为不少年轻人所喜爱。与簪花使用的鲜花不同,绒花是由天然蚕丝和铜丝作为原材料制作而成的,经过炼丝、染色、晾晒、勾条、烫绒、打尖、传花、粘花、包装等工序,才能做出一朵精美的绒花。

        绒花制作始于唐代,当时,扬州绒花被列为皇室贡品。相传,杨贵妃经常以绒花遮盖鬓边瑕疵,加之绒花质地柔软,色彩艳丽,深受宫中妃嫔青睐。

        明清时期,民间逢婚嫁喜事以及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日子,普遍有用绒花装饰的习俗,借以祈福。《清稗类钞》中记载,皇帝皇后大婚之时,皇后要戴双喜如意,加添扁簪富贵绒花。《红楼梦》里,薛姨妈送给各位小姐的“宫花”就是绒花。

        明代以后,北京、江苏等地都出现了专门的绒花作坊。这和当时云锦业的发展有一定关系,因为生产云锦的过程会产生大量的蚕丝下脚料,为绒花制作工艺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如今,不少“95后”的婚服、婚宴上也会出现绒花的身影。绒花还出现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成为颁奖花束。有专家表示,这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与古为新”理念,中国艺术就是在与古人、与传统同呼吸的过程之中不断自我更新、延续下来的。

        今年毕业季,“中国风”还在世界名校的礼堂上吸引了众多眼球。不少中国学子穿上云肩、戴上簪花帽,给自己的求学之旅增添了一抹独具东方美感的色彩,同时也将中国文化推广至全世界。此外,传统中国元素的创新物件还走进了“00后”的学习空间,比如传统盘扣造型的文具、皮影书架等,给生活增添了古典意趣。

        (《解放日报》8.19 彭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