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8月28日 星期三

    城市地标:时代精神与历史文化的交汇

    《 文摘报 》( 2024年08月28日   07 版)

        “地标”一词,源于人类对于地理位置的识别需求。在古代,人们利用自然景观中的显著特征,如山峰、河流或巨石,作为指引方向的参照物。随着文明的进步,人造建筑开始扮演起地标的角色。古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特农神庙、罗马的竞技场等,都是早期城市文明中人类为了纪念、崇拜或是公共活动而建造的标志性建筑。

        到了中世纪,教堂、城堡成为欧洲城市的中心,高耸入云的尖塔和坚固的城墙,既是防御的堡垒,也成为信仰和权力的象征。位于巴黎城中心的巴黎圣母院正是这一时期的典范。

        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巴黎城得到了极大发展。在古典主义风潮的影响下,巴黎不仅改造了卢浮宫,还建造了一大批城市广场、方尖碑、剧院等标志性建筑,并将它们与道路、桥梁相连,打通各个地标之间的视觉通廊。自此,一个视觉艺术感极强的城市地标系统基本形成。

        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地标”概念逐渐从实用主义转向了象征意义与美学追求的结合。巴黎,再次引领了这一风向的转变。

        1887年,为了迎接万国博览会的开幕,法国决定建设一个新的地标——埃菲尔铁塔。建造初期,埃菲尔铁塔曾备受批评,包括小仲马在内的300多位文艺界人士认为埃菲尔铁塔的设计是“无用的、畸形的”,他们称这个“钢铁怪物”是在“破坏巴黎之美”。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工程技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作品已成为巴黎永远的象征。

        新造一个“地标”,还可能会改变一座城市的命运。

        20世纪90年代前,西班牙的毕尔巴鄂还仅仅是一座海边工业小城,这座城市因钢铁、造船等行业的衰退而走向没落。年轻人都选择离开这里,前往巴塞罗那或巴黎。

        到了1997年,一座造价9000万美元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横空出世,瞬间吸引了大量游客,毕尔巴鄂很快成为西班牙最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古根海姆博物馆每年为毕尔巴鄂创造434.6万欧元的GDP,一座几乎快被人遗忘的城市,通过一座地标建筑,完成了一场复兴。

        这一模式被称为“古根海姆效应”,即一个地区依靠某个单体文化建筑和巨额投资,就可以改变其社会和经济状况。尽管该模式以“古根海姆”命名,但事实上,艺术博物馆的建设仅仅是毕尔巴鄂一系列城市复兴项目之一,更多的举措藏在博物馆背后——可持续的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增建公园、政府与私有投资方合作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居民收入等等。

        回溯历史,城市地标的形成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化需求相互交织的产物。今天,地标被赋予更丰富的价值,为一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解放日报》8.19 肖雅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