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8月24日 星期六

    我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内涵

    《 文摘报 》( 2024年08月24日   07 版)

        ■卜宪群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总结出许多深刻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或为思想,或为制度,或为实践,或为社会舆论与大众文化,共同奠定了中国历史上廉政与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历代有为的政治家和有识之士,依靠这些经验,不断地构筑出各种反腐败的防线,在许多时期扭转了政权的危亡之势。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大体包括廉政制度文化建设、廉政思想文化建设和廉政社会文化建设三个方面。

        制度文化是制度形成的深层次背景之一,也是制度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积累的经验与理念的升华。战国秦汉以降,廉政建设由原先的道德导向向制度层面转化,国家围绕如何在政权体制中反腐倡廉作出了许多精密的设计,并在法律法规、行政管理上得以体现。例如,在秦汉的政治制度设计中,监察制度是多层次、多方位的,不仅各级行政长官有监察的职责,还有专职的御史和刺史系统负责监察。

        行政中的廉政意识不仅体现在监察制度上,也体现在官吏的使用规则上,如荐举中的连带责任制,任职中的回避制,以及道德与能力并重的考核制等。这些廉政措施所形成的政治理念上升为廉政文化,在整个中国古代廉政制度建设上始终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廉政制度的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终究是随着社会事务、政治事务的不断分化而调整。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廉政思想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国古代思想家大都对现实问题高度关注,也在廉政问题上作出了许多理论思考与总结。这其中既有通过设官分职来加强权力制约、监督的具体设想,也有通过理想教育来提升个人的道德情操以实现其为政清廉目的的教化实践,还有通过对现实政治腐败的批判并揭示腐败对政权的危害以警醒统治者的举动。

        除了德教思想外,历代思想家们的忧患意识也是廉政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古代许多杰出思想家的共识,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表述。历史上吏治清明、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也都是统治者忧患意识较为强烈的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洪武之治都证明了这个问题。历代思想家的廉政思想并不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还通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多层次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后向现实转化。历代诸多有为的帝王、政治家政治行为的背后,往往都鲜明地体现着思想家的智慧。廉政思想与廉政制度的紧密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一大特色。

        廉政社会文化建设是我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的另一个侧面。所谓廉政社会文化建设应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统治阶级通过政治宣扬在全社会倡导廉洁为政的社会风气。如被统治阶级确立为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就对社会廉洁风气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儒家经典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同构思想,由孝推及忠、廉的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相结合的思想,使廉政文化中的若干因素普及到社会中的个人和家庭。统治阶级对廉吏的旌表,对贪官的惩罚,使社会形成了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社会氛围。第二,社会大众形成的舆论监督。在中国古代廉政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社会舆论构成了廉政文化的独特内容之一。这种舆论表现为社会大众自发的对贪官污吏的鞭挞和对廉洁为政者的歌颂。如汉代的太学生奔走呼号,无情揭露东汉末年的腐败政治,振聋发聩。历代的官箴家训中也有许多为社会大众认可的廉政文化。第三,各种旨在惩恶扬善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古代的民歌、民谣、诗赋、小说、绘画、雕塑、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中都有丰富的廉政文化内容,它们在社会中的传播,有力推动着整个社会廉政氛围的形成。

        (《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中央编译出版社2024年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