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8月21日 星期三

    古代文人住房二三事

    《 文摘报 》( 2024年08月21日   05 版)

        “居者有其屋”是人安身立命的基本需求。那么,我们知晓的一些古人,尤其是那些青史留名的文人墨客们,住房条件如何呢?

        乾元三年(760年)春,漂泊无定、颠沛流离的杜甫几经辗转来到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修建了两间茅屋(即如今所称的“杜甫草堂”或“浣花草堂”),栖身暂居。其拖家带口、朝不保夕的窘迫自不待言。“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无一不是其当时境况的真实写照。杜甫在栖身草堂的前后四年里,作诗240余首,收获甚丰,但其内心的底色自始至终是凄惶、忧愤。“茅屋为秋风所破”,在凄风苦雨里,杜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表达了企求不愁衣食、有屋可住的美好夙愿。

        相比杜甫,唐代诗人王维的住房条件则要优越、舒适得多。从天宝九年(750年)到其去世的上元二年(761年),王维住的是别墅。而纵观中国古代难以数计的文人墨客,王维算是少有的生活达人,一生半官半隐,波澜不惊。他利用地形,结合山貌、水态与林姿之美修葺宇屋亭馆,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即作于其隐居终南山下的“辋川别业”期间。

        尽管尚无史料佐证王维的富有,但修建一片园林别墅所需的巨额花销不言自明。关于王维修建别墅的动因,据说是为供“志求寂静”的母亲用以“修行静养”,于“蓝田县营山居一所”(即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开始兴建辋川别业。此后经年积累,苦心经营为一片山水胜地——“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也值得一提。这位大儒原本布被瓦器,寒酸至极。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他从共城迁到洛阳时,所住的房屋连门都是蓬草做的。由于其人品才学享誉乡邻,当时退居洛阳的前宰相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人慕名而至,乐于与之交往,为其后来声名鹊起奠定了根基。后来,王拱辰、富弼和司马光等人扶危济困,共同出资为他购置了一处带园地的宅第。从此除了读书讲学,邵雍在那里自耕自种,闲暇时还四处寻幽探微。高兴之余,邵雍给这处宅第起名为“安乐窝”,并自号“安乐先生”。

        当然,好事找上门却拒之千里或“天上掉馅饼而拒不捡拾者”也不乏其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算是一个代表。嘉泰三年(1203年),年近八旬的陆游回到山阴,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辛弃疾登门拜访,二人促膝长谈,共论国事。辛弃疾见陆游住宅简陋,多次提出帮助他“筑舍”,皆被其极力推辞,最后只得作罢。关于这件事,陆游在《草堂》里记叙:幸有湖边旧草堂,敢烦地主筑林墙?自注:“辛幼安每欲为筑舍,予辞之,遂止。”

        (《今晚报》8.9 祁文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