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8月17日 星期六

    典籍里的“西方”

    《 文摘报 》( 2024年08月17日   07 版)

        ■武斌

        在历史上,欧亚大陆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活动舞台。而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主要的交通通道是自东往西,在历史上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交往,主要是面对西方。对于中华文化来说,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主要还是来自西方。

        中国古代向西方的寻求,可谓源远流长。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西方”是一个历史概念。随着交通的逐渐发达,随着人们对世界认知的不断扩大,中国人所说之“西方”也是不断延伸、不断变化的。秦汉及以前的“西方”,主要是指“西域”即中亚一带。那时候的中外文化交流,与西域的交流占了很大的比重。张骞通西域被认为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化创举。

        到唐朝时,中国人所说的“西方”主要是指印度河中下游和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西学”指来自印度的佛学,虽然唐代与波斯和阿拉伯也有很多交通往来。那时候,一代又一代僧人到“西天取经”,形成了如梁启超所说的第一批海外“留学运动”。

        宋元时代,已经和欧洲有所交流,但此时的“西方”主要是指阿拉伯和波斯,此时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是阿拉伯文化。元代,在中国社会文化舞台上,活跃着很多“色目人”,其中大部分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他们充当了那个时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角。明初时郑和所“下”的“西洋”,指的是印度洋至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的海域和国家。这是中国人在大航海时代以前最远的“西方”了。

        晚明时期,欧洲传教士来华后,为了与中国人心目中指称印度、阿拉伯等国为“西方”的传统意义相区别,他们总自称为“泰西”“大西”“远西”“极西”,以示其所在的国度和地区才是真正的“西方”。当时的文献将其称为“欧逻巴”。

        到了后来,中国人世界观念里的“西洋”和“西方”指的就是欧洲,直到19世纪,又加上了美洲,这就是我们今天通用的“西方”的概念了。张之洞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于是“中西”二字之连用,尤为普遍。19世纪中期以后的中外文化交流,主要是指中国与欧美各国包括俄罗斯等各民族的交流,“西学”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后在欧美发展起来的近代文化、科学、宗教、艺术等。“西学东渐”成为这个时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景观。

        这样,面对广阔的欧亚大陆,中外文化交流的范围就是极为广泛的了。自东徂西,中国人对外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中西交通的道路不断延伸,中国人的世界眼光不断开阔。这样,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就是中国人一代一代不断走向世界的历史。而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世界也走向了我们,世界各民族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科技、艺术、宗教、思想文化源源不断地被传播进来,既有异域风情的新奇性,又有充满智慧的先进性和走向日常生活的大众性。正是这种文化交流、传播中的吸收和借鉴,才使中华文化更加博大精深。

        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了解得越来越多,同时也吸收了更多的外部世界知识,这对于促进本土文化的发展是极有意义的,也可以说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古代漫长的历史时代,中华民族的先人创造了极为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的发展中矗立起一座雄伟的高峰。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地走向世界,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博大的胸怀,以积极的开放精神,努力去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向其他民族学习先进文化,吸取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

        (《中国典籍里的西方》 中央编译出版社2024年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