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8月10日 星期六

    孙子兵法里的战略智慧

    《 文摘报 》( 2024年08月10日   07 版)

        ■黄朴民

        在中国古代卷帙浩繁的兵书中,一般人有印象的恐怕也就是《孙子兵法》等寥寥几本。为什么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孙子兵法》?我想,原因不外乎两种。第一个原因是,《孙子兵法》的文字非常优美,汉语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等它都用到了。第二个原因更为重要,这就是绝大多数的兵书所讨论的重点,都主要是战术层面上的问题,而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当然也有不少战术层面的内容,但总体而言,它的主体内容是阐发战略原理的。战略乃是宏观的,抽象的,是超越时空的。像“知己知彼”“知天知地”这些理论,是古今中外任何战争要赢取胜利的基本前提。

        《孙子兵法》近六千字,从本质上来看,其所提炼归纳和总结揭示的,就是一种战略之道,作为博大精深的战略文化,全书归根结底,是围绕着回答战略的四个核心命题而逐次展开的。

        第一,“做不做”的命题。做还是不做?这是所有战略之所以得到确立的逻辑起点。许多事应该做,值得做,但是环顾各种条件和资源,审视自己所拥有的力量和能力,发现自己在短时间内难以战胜挑战,达成一定的战略目标,那也只能暂时搁置或无奈放弃,或者做一些策略性的必要调整,从而“以迂为直,以患为利”,通过间接路线来取得依靠直接路线所不易达成的目的。像周武王伐纣翦商之后,以“小邦周”遽临“大邑商”,这个胜利成果实在太巨大了,一下子无法加以吞噬和消化,有鉴于这个现实,周室于是就按“二王三恪”的礼制,暂时让纣王之子武庚统领殷遗民占有一部分殷地作为一种过渡。这并不是武王、周公等人宅心仁厚,而是基于殷周更替之际政治现实的形格势禁。而武王去世所诱发的武庚与三监叛乱,则在某种意义上为周室从根本上实现战略重心的东移,提供了契机。用《孙子兵法》的话说,这就是所谓的“巧能成事”。

        第二,“何时做”的命题。决定实施战略进攻之后,紧接着而来的,是何时做的问题。过早启动,会导致自己成为矛盾的焦点,成为众矢之的。战国初年,魏国的霸权之所以昙花一现,旋起旋落,就在于魏惠王急于求成,四面出击,导致东西两线受敌,顾此失彼,陷入战略上的困境之中。所以,条件不成熟时只能暗中积蓄力量,耐心等待时机,必须像越王勾践那样,善于做到韬光养晦,收敛锋芒,“时不至,不可强生”。按《孙子兵法》的逻辑,就是要做到“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第三,“何地做”的命题。这就是战略进攻方向和地点的考量、选择问题,也即战略部署和行动,有一个水土服不服的问题。事物有普遍性但同时又有特殊性,不同的军队,在不同的地域与环境中,其战斗力的发挥与运用,在效率上是截然不同的。故孙子作《地形篇》,阐释战术地理学的要义,又作《九地篇》,论述兵要地理与战略枢纽问题,强调“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春秋后期,吴越战争最终以吴王夫差自杀、吴国覆灭而画上句号,越王勾践笑到了最后,这是与吴国战略主攻方向判断和选择上的错误密切相关的。同样的道理,在赤壁之战中,曹军打败仗乃是必然的。曹操统率的北方将士以骑兵为主体,这在北方平原地区可以纵横驰骋,但是到了赤壁一带,丘陵起伏,河流纵横,曹军不得不舍鞍马而就舟楫,原来的优势荡然无存。曹军之所以在赤壁大败,根本的原因是曹操过早地在一个错误的地点,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第四,“由谁做”的命题。孙子无疑是将帅中心论者,在他的心目中,将帅才是军队的灵魂,所谓“夫将者,国之辅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因此,用人、选将问题,是带有战略意义的成功之关键。我们无法设想,倘若没有大将韩信,汉军是否能够顺利开辟北方战场,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将所向无敌的项羽逼入绝境。

        由此可见,《孙子兵法》是竞争之道,也是战略之道,更是统帅之道,它是战略智慧的结晶,也是作战艺术的荟萃,更是战争谋略的集成。

        (《〈孙子兵法〉与战争谋略》 华夏出版社2024年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