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秃鹫一直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它们飞来飞去,以死亡腐烂的动物为食。但一项新研究发现,秃鹫在保护人类生命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印度各地的秃鹫几近灭绝,大量动物尸体导致携带病毒的病原体四处扩散,在2000年至2005年间造成50多万人死亡。由此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每年造成接近7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秃鹫是印度的重要物种,对该国生态系统的运作至关重要。这种猛禽不仅清理带病的动物尸体,还减少了其他食腐动物的数量,比如可以传播狂犬病的野狗。如果没有秃鹫,农民扔进河里的牲畜尸体,会进一步传播疾病。
1994年,农民开始给包括牛在内的牲畜服用一种叫双氯芬酸的药物,用来治疗疼痛、炎症和其他疾病。但对于以这些动物尸体为食的秃鹫来说,双氯芬酸是有毒的,会破坏鸟类的肾脏。在短短10年内,印度秃鹫的数量急剧下降——从5000万只减少到几千只。
研究人员将秃鹫栖息地地图叠加在印度行政区地图上进行研究,发现1994年以前,这些地区人类死亡率平均约为每千人0.9%,这一基准可以用来判定某个地区是否有很多秃鹫。但到2005年底,传统意义上秃鹫大量栖息的地区,人类死亡率平均上升了4.7%,与此同时,在那些不是秃鹫典型栖息地的地区,人类死亡率稳定在每千人0.9%。
印度政府于2006年禁止使用双氯芬酸,但秃鹫数量不太可能完全恢复。研究人员认为,这使得在物种灭绝前将问题解决变得更加重要,尤其要关注像秃鹫这类通常不受重视的物种。
(《中国科学报》7.17 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