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铭坚,1893-1980)一般被视为历史学家,而事实上他在“五四”期间深受疑古思潮的影响,从历史上的疑古而下及对民间文学的挖掘与整理,贡献良多。
一是始于疑经。在胡适的指导之下,顾颉刚在《诗经》的研究上,先后接触在历史上几位怀疑《诗经》的重要人物。早在1914年春,顾颉刚便曾钞录清人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并为其作序,由朴社出版。顾颉刚认为姚际恒的疑古精神似乎非常可贵,不但批判朱熹、郑玄,敢疑“传、注”,而且敢于疑“经”。顾颉刚自述清辨伪学家崔述对其影响包括:一、古史层累说;二、引故事印证古史、战国诸子伪造古史;三、细腻的治学态度。
二是孟姜女故事的搜集。真正地走向了民间的核心,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搜集乃此中的重要一环。1924年,顾颉刚所作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刊登于《歌谣周刊》第69期;1926年,又写了《孟姜女故事研究》。然而,顾颉刚花了数十年之功,搜集了《孟姜女故事资料集》近百万字,却在文化大革命时毁于一旦,现仅留下《孟姜女故事资料集目录》的初稿。事实上,正是顾颉刚所搜集的民间故事与歌谣,充实了白话文学史。对于顾颉刚在发掘歌谣方面的成绩,胡适曾作出高度评价。
三是歌谣征集。顾颉刚在歌谣方面的贡献主要是集中关于“吴歌”的搜集。他编辑及出版了《吴歌甲集》,以及撰写了《吴歌小史》等等重要文章。三个月内,共征集了一千多首歌谣。顾颉刚及其友人又发现了古代的民歌,原来早在明末便已有歌谣的收编、刊刻。《山歌》、《吴歌》等歌谣选本的出现,说明反抗封建与争取婚姻自主并不是空穴来风的革命,亦非文学创作的虚构,而是源于个人本能需要和期盼,这正是“五四”精神的体现。
以上种种,可见顾颉刚以史料充实了胡适的白话文学史理念,并以具体的论证,在白话文学史的建构上,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千多年以来疑古思潮的叛逆精神在“五四”的彻底呈现。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 陈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