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7月31日 星期三

    从《论语》的国际传播看“文化中介”的作用

    《 文摘报 》( 2024年07月31日   06 版)

        由于文化系统和文化基因固有的区隔,任何文化“走出去”的过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借帆出海”。在向与“本文化”相去甚远的“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经由第三者媒介的间接传播往往收效更佳。欲将“本文化”与其他文化身份的国际受众相连接,需要关注不同文化间的“桥梁”,即“文化中介”的作用。

        文化中介,是弥合不同文化间鸿沟、促进文化交流的渠道。在国际传播发展的宏观背景中,“文化中介”可定义为“在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能弥合文化鸿沟、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所有中介要素”。

        以角色定位来划分,文化中介包括中介者、中介活动和中介介质三种类别。中介者基于原作者的既有文化载体生产或推广中介内容,促进文化的国际传播,可分为中介型生产者和中介型推广者。中介活动是一系列由中介者开展的、具有国际传播意义的行为和策略,包括把关、编辑、宣传、扩散、评估等。中介介质是承载中介内容、直接接触国际受众的载体,既包含传统纸质书籍,也包括电子书、有声书、视频等新模态,还包括各类大众媒体和网络媒体形成的传播矩阵。这三类中介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文化中介在实践层面的传播路径。

        从《论语》的国际传播来看,中介型生产者包括研究《论语》的专家学者、翻译者、插图漫画家等,他们针对《论语》开展研究、翻译、编辑、改编、绘制漫画等中介活动,并借助不同的中介介质呈现。中介型生产者参与的中介活动包罗万象,各具特色。以经典译本的翻译风格为例,安乐哲译本更注重传递哲学内涵,辜鸿铭的翻译通过地道的叙事使语言更加通俗易懂,而理雅各、刘殿爵更注重原文形式的传达。

        中介型生产者中包括一部分评论者,他们通过知识生产实现批判性价值。评论者通过解码和再编码实现意义再生产,并借助文字或多模态符号呈现中介内容。评论者既包括官员、评论员、智库专家等官方和学界人士,也包括普通个人等民间力量。不同类型的评论者为国际受众拓展了多维度的思考空间,加深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的理解。

        中介型推广者聚焦中介内容的推广与分销。他们利用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本,整合各类资源尤其是跨国资源,从国内辐射到国际,提升“本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广者包括出版社、文化机构、政府部门等主体,他们识别具有传播价值的文化载体,吸纳、招募和资助创作者开展中介活动等,但不直接生产中介介质。此外,还有各类民间资本介入中介过程,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文化资源的整合。

        中介介质则是《论语》外译版本及衍生品的多模态文本。第一,传统的书籍类介质。书籍作为文本介质能原汁原味地保存典籍的内容。传统文化典籍的原版距今历史久远,对于普通读者尤其是国外读者来说较难理解。研究发现,有西方读者认为《论语》全书内容零碎,很难呈现出一套一致的、连贯的思想体系;亦有读者认为《论语》的结构对西方重视逻辑推理和批判思辨的读者并不友好,影响了他们对内容的接受。

        第二,多模态的中介介质。传统文化典籍借助多模态文本能更有效地进入普通受众的日常生活,提高国际接受度。研究发现,目前各类平台上已存在多模态的《论语》版本与相关衍生产品。在可预见的将来,也可能出现以《论语》为蓝本的影视作品、虚拟展览、艺术表演、互动式应用程序等,以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新闻界》2024年第6期 吴瑛 黄泓晟 徐昊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