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7月20日 星期六

    十三国留学生留坝之旅

    《 文摘报 》( 2024年07月20日   08 版)

        留学生在田里劳作。

        “我一定会再回到留坝,希望那时候我的汉语水平有提高,能听懂更多历史文化。”6月6日,北京语言大学应用中文学院(以下简称北语应院)法国留学生刘小贝认真地用中文写下愿望,挂在了张良庙的古树上。和刘小贝一样,还有40多位外国青年,也在秦岭南麓腹地留坝县留下自己的手写许愿卡。

        2024年初夏,北语应院与陕西省留坝县政府共同组织了一场特别的毕业旅行,来自波兰、巴西、俄罗斯、法国、荷兰、美国等13个国家的40余名留学生前往陕西留坝,开启了为期6天的行读中国旅程。6天时间里,留学生们下田耕作、拉锯制梳、唱乡音、爬秦岭……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当代中国。

        深入中国

        6月4日上午9点10分,在北语应院党委周鑫书记和老师们的带领下,北语应院外国留学生从北京西站出发前往汉中。途中窗外的风景逐渐从繁华的城市转变为广袤的田野和连绵的山脉。

        此次研学团的外国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他们的共同身份是北语应院的留学生。此次研学行正是学校为这些外国留学生设计的中文学习活动之一。

        据了解,这些留学生大都会利用周末时间结伴而行,在中国各处“走一走,看一看”。他们从北京出发,走过上海、天津、山东、重庆等多个城市。此次研学行选择了高铁作为出行工具,这不是同学们第一次坐高铁,却是他们第一次如此深入中国乡村肌理的目的地。

        留坝县深处秦岭南麓腹地,距西安300公里。“前瞰三秦,后蔽四川”,在中外交通史上,留坝占有重要地位。秦汉以来,穿越秦岭的七条主要栈道——褒斜栈道、连云栈道、陈仓古道等穿留坝而过,使其成为沟通秦蜀间经济、文化之要塞。

        近几年,留坝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研学产业,成为了国内游客种草的秦岭地区网红县。但对留学生来说,留坝的名字很陌生。

        高铁从北京出发,7小时后抵达汉中,同学们又换乘大巴走了1个小时抵达留坝。舟车劳顿一天,为研学团“接风”的是留坝老街的特色演出。《秦岭之夜·遇见留坝》在这里上演——这一文旅项目深度挖掘留坝历史典籍、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精心编排,14个场景,演员们身着古装,为留学生、群众和游客们呈献了一场演出。

        随着远方客人的到来,街道也逐渐热闹起来。不同肤色的留学生漫步在老街上,感受着这座古镇的历史文化。

        周鑫书记介绍,当地人都很热情,同学们也迅速和老乡熟络起来。“因为看演出的人很多,当地小朋友被人群挡住看不到表演,我们一个俄罗斯同学尼古拉顺势把小孩抱起来,扛到肩膀上,高高大大的肩膀为老乡孩子托起了最佳视角。”

        民俗表演里,有一个环节是抛绣球。“特别意外,我们一个美国同学吴楚民抢到了绣球,立马开始大大方方介绍自己:‘我叫吴楚民,来自美国。’”随后的“品酒庆喜”环节,更是让留学生和当地朋友融为一家人。

        耕田插秧

        第二天天刚大亮,一群外国留学生就来到了稻田边,开始和当地农民学习、体验播种。乡间稻田,农民伯伯教这些留学生们认识了曲辕犁、耙等农耕器具,学生们还学习了传统的水稻插秧方式。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下田体验农活。”来自法国的女生杜漠溪说。稻田劳作,每个环节都非常有趣,有留学生尝试用英语指挥牛干活,牛听不懂陌生指令一动不动,多亏有农民伯伯在一旁指导。

        插秧的稻田水深泥泞,老师们担心留学生们是第一次体验,容易摔进水田里受伤,本来计划给同学们配上连体防水服,可临时只找到了农用水鞋,但留学生们完全不介意,不惧泥泞纷纷踏入插秧区,有模有样地和农民伯伯一起躬身插秧、赶牛犁地,第一次感受到农耕劳作的辛苦和快乐。

        “我学过一首中国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今天真的体会到了。”杜漠溪说。就这样,原本在计划之外的留坝稻田耕种活动成为了很多同学最深刻的回忆。

        留坝不仅有纯朴的耕作活动,还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历史上,留坝人杰地灵,汉朝名臣谋士张良、汉中王张鲁等多位历史名人都在此驻足。此次研学的其中一站就是参观张良庙。通过导游讲解,同学们了解了张良的生平事迹,感受到留坝厚重的历史文化,并用中文写卡片祈福。“我希望说汉语说得更加流利”,来自沙特的阿里·阿提同学写道。

        这天研学的另一站是木工学堂,留学生们通过微缩景观、实木手作、木雕地图、数字展示等方式系统学习传统国粹治木艺术,并动手体验木梳的制作工艺。“做梳子的体验特别有意思,能把一块木头变成梳子,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手工艺的心灵手巧。”波兰同学苏菲说。

        带着动手劳动的喜悦,留学生们动身前往下一站——紫柏山。紫柏山下便是狮子沟牧场——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时的屯兵养马之地。留学生们骑上牧马,仿佛一秒钟“穿越”回三国。

        近距离的交流

        从留坝离开后,同学们来到了千年古都西安。“我们在安排行程时,希望让同学们从不同维度理解中国,既能深入乡村感受乡村变化,也能感受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发展。”周鑫书记说。

        研学团的行程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路途中,出现的几个小意外每每都靠学生们的集体智慧化险为夷,最终都化成了令学院老师们感动的点滴。

        在去往西安的高速公路上,大巴车一出宝鸡服务区的停车场,就被另一辆大巴剐蹭,后视镜被蹭歪了。没后视镜车不敢动了,临时换车又会耽误4个多小时的行程。车上的各国小伙子们了解情况后,二话不说下车找来了砖头,发挥身高优势,班长尼克骑在另外两人的肩膀上,“哐哐哐”地用力砸,还有四五位男生则跑到车前车后指挥着来往的车辆顺利通过。

        在大家的共同声援下,尼克又是砸、又是掰地弄了七八分钟,终于把后视镜掰正了,大巴车又可以上路了,高兴得司机师傅跷起大拇指。

        学院安排同学乘坐夕发朝至的动车卧铺回北京,但学院领导遇到一个问题——卧铺票没办法选座,只能随机安排车厢和铺位。他们原本还担心外国留学生分散在不同车厢会有不便。事实证明,老师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们特别开心能用学到的中文和中国旅客交流。

        随着火车到站,所有同学安全顺利回到北京语言大学,作为带队领导,周鑫书记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北京青年报》7.12 张知依 李睿洁 任玉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