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苏轼的公仆境界

    《 文摘报 》( 2024年07月17日   06 版)

        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苏轼携友去城东坡地。归遇大雨,友人皆感狼狈,唯独东坡视若无雨,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迎风冒雨,吟诗放歌,气定神闲。不一会儿,雨霁天青,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挥而就。

        此时正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

        东坡为官,虽屡遭贬谪,但始终秉持素心,即使在逆境中,也坚持济世救民,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实事。在被贬的困顿与萧瑟之中,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公仆境界并未消减。这种境界,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之中亦可窥见端倪。

        “何妨吟啸且徐行”,此第一层境界也。著一“行”字,言不论顺境还是逆境,不必过于在意那些“穿林打叶”的外在声音,于风雨的肆虐之中坚守德行、履职尽责,泰然前行。

        “料峭春风吹酒醒”,此第二层境界也。著一“醒”字,道便是千杯欢聚酒,也要及时清醒;更有时时保持清醒之意,无论是荣辱得失,还是风云变幻,都是浮云。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第三层境界也。著一“无”字,可谓点睛之笔,意味隽永。在民生福祉面前,个人进退可谓“无”,一时得失也可谓“无”,缀满名利的鲜花与前呼后拥的排场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虚无。而“归去”的一个“归”字更为洒脱,走出争斗的风雨、利益的藩篱,走向乡野、走向民间,拥抱万紫千红的自然,拥抱烟火气与真性情。

        (《前线》2024年第6期 齐世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