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7月06日 星期六

    文学竹林里的一根种竹

    ——怀念康濯先生

    《 文摘报 》( 2024年07月06日   05 版)

        康 濯

        康濯(1920-1991)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文学工作组织者。创作的章回体小说《黑石坡煤窑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描写煤矿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他的作品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解放区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康濯的文艺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文艺行政工作、培养提携文学新人方面也卓有建树。

        大力培养青年作家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文学创作人才匮乏。为给青年作家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和条件,迅速培育文学新军,康濯在丁玲直接领导下,白手起家,创建中央文学研究所(后改为中央文学讲习所)。买房子,置家具,购图书,调干部等,紧锣密鼓,夜以继日。康濯和大家齐心协力,不到5个月时间,筹备工作基本就绪,正如马烽同志言:“老康可以说是我们的主将。”讲习所开办之后,康濯被任命为副秘书长(田间任秘书长、马烽任支部书记)。康濯除了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到讲习所学习的同学们的习作之外,还不断接待来访的一些青年作者。他常常要熬到深更半夜,星期日也很少休息。

        马烽在《难忘的怀念》中写道:“前不久他住院时我去看望过他,他躺在病床上正阅读青年作家的作品。出院后我又到家看望他,他又为一本书写序言而忙碌,谈话间不时仍要吸几口氧气。据我所知,他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以发现、培养青年作家为己任。这可以说是他最大的优点;他只顾事业而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这也可以说是他最大的缺点。”

        推进地方文艺事业

        康濯到河北、湖南省工作后,工作对象主要是业余作者和少量驻会作家。为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水平和艺术修养,他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对一些优秀的苗子,经常请到家里当面沟通交流,提出对作家创作方向和作品的具体意见,春风化雨,润泽心田。

        徐光耀说:“康濯为河北作的另一大贡献,是培养、训练了相当一批人才。他像老母鸡一样,扑拉着翅膀咕咕叫,带出一群群的新人来。在河北作家中,直接间接受过康濯教诲和影响的,可说指不胜屈,如张庆田、张峻、申跃中、孙一、孙跃、常庚西……他们都成为我们作家队伍的骨干。其中有些曾中途搁笔的人,就是在他的启迪下,重又点燃心灵,并作出了积极贡献的。”

        1962年,康濯还亲自组织保定小说座谈会,请来著名文艺批评家、当时的文艺报主编侯金镜,对包括天津市在内全省重点作者,如万国儒、张知行、孙一、孙跃等十多个人的作品,逐个扬优势、避短板的分析研讨,使大家吸收前辈作家营养,并在日后创作中坚持个性,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色。

        回湖南工作不久,康濯请田汉、老舍、张天翼等著名作家到长沙作报告,好评如潮。值得一提的是,康濯作为文联主席,像关心作家一样,关心戏剧演员等文艺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提升。湘剧演员左大玢文化基础不是太好,康濯教育她不要满足于做个艺人,而是要像梅兰芳、盖叫天那样做真正的艺术家,有一次甚至把左大玢批评得“大哭一场”。康濯无微不至地关心左大玢,寄希望她“把戏剧演员的桂冠——梅花奖拿到手,为你自己争气,为湖南人民争光”。左大玢后来终于获得“梅花奖”,并在电视剧《西游记》中扮演观世音,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左大玢在《慈祥的长者 严厉的老师》中写道:“康老是慈祥的,严厉的,也是大度的,像父亲一般。就这样,30年来,他一直关心着我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和进步,真正成了我的慈父、严师。他不仅在艺术修养和历史知识上给了我不少教诲,还常常教导我不少处世、做人的道理,真使我受益匪浅……”

        利用刊物扶持新作者

        康濯曾对湖南省作协主管的刊物提出明确要求,提出要做到每期刊物上都有几个新面孔,对曾经发表过优秀作品的作者,之后如果连续几次投稿,达不到发表水平的,要求帮助本人找到问题症结,打开突破口,使之能继续奔驰在文学的大道上,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各地的青年业余作者寄给他稿子请他修改、推荐,他来者不拒,甚至亲自撰写评论。有时还约见作者,面对面探讨修改。实在没时间看的稿件,他另请刊物编辑审阅提出意见。他还要求编辑要尊重作者的劳动,可指出作品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但最好由作者自己修改,而不要随便把作品改得面目全非。他提出,要特别注意尊重作品的个性,保留作者的风格。可以说,他在利用刊物大力扶持新作者,在推出对全国有影响的力作方面贡献殊异。

        在担任《芙蓉》主编期间,他经常亲自出面约稿,约请发表了张天翼、萧三、丁玲、萧殷、孙犁、周而复、杨沫等一批著名老作家的作品,加上大家的努力,迅速拉起了一支既有文坛耆宿,又有当时名噪中外的中青年作家,也有崭露头角的新秀等颇为整齐壮观的作者队伍。一时之盛,为海内外文艺界、期刊界瞩目。

        追踪康濯先生百折不回的艰苦跋涉,可以看到,他为繁荣我国文学事业、壮大作家队伍,倾注了毕生心血。谭谈在《满园桃李送良师》中动情地说:“那年在郴州为电影《山道弯弯》选外景,走进一片竹林。一杆杆翠竹,领一山风骚,令我们陶醉。大家抚摸着一根根挺拔、茁壮的翠竹,连连地赞叹。末了,领我们看山的老人,却带我们来到一根枯黄的老竹前,说:‘全靠它呵!这一山竹子,都是它发的!’呵,种竹!康老,您不也是根种竹!一根文学竹林里的种竹吗?能为人类、为社会献出好的作品的作家,固然可贵;而能带出一批新人,让更多的人为人类献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的作家,就更加难能可贵了!我们的好老师——康濯同志,就是这样的作家!”

        (《光明日报》6.21 毛定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