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当评弹与AI相逢

    《 文摘报 》( 2024年06月08日   05 版)

        高博文

        近日,上海评弹团团长、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博文参加了解放日报第79届文化讲坛,发表题为《数字时代,用艺术寻找文化根脉》的演讲,以下为节选。

        上海是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非常有代表性的城市。评弹发源在苏州,兴盛于上海,400余年不断繁衍发展,到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在唱、还在说。这是我们评弹人的幸运。

        评弹虽然是一门说唱艺术,形式较为简单,但它极具江南文化的底蕴和内涵,被很多人视为江南的艺术象征和文化标志,是深入到江南百姓生活方式中的一种曲艺。江南河道纵横,古镇众多,有乌镇、周庄、同里、朱家角、练塘、西塘等,过去江南的乡镇都有几家有名的茶楼书场,那时候的人没有那么多娱乐方式,没有收音机、电视机,更没有互联网,大家闲暇时喜欢在茶楼里泡上一杯茶,临窗而坐,吃点小食,听评弹演员唱风花雪月、说前朝往事,这就是江南人追求的惬意生活。

        评弹曲艺快捷灵动、深入大众而且非常接地气。有的评弹演员在一个地方可能一演就要一个月,直到把一本书说完。而这本书里囊括了人间百态,有各种各样的人物、事件、情感、矛盾、交锋等。评弹演员还会把一些最新的社会见闻融汇在说书的内容里,这使得评弹成为信息传播的载体。过去的评弹还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启迪社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功能。

        进入互联网时代、数字时代后,评弹作为一门传统艺术该怎么办?是一成不变,还是跟上时代飞速的变化?我认为肯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但是,只有守正才能创新,评弹的传统与内涵不能丢弃。我们要用艺术来寻找文化根脉,感受传统温度和创新实践。

        前不久,上海评弹团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纽约大学交互媒体艺术系合作完成了一台AI叙事音乐会,名为“漫歌行”,评弹与时代曲在舞台上实现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相遇。

        评弹最大的特点是一人可以饰演多角,一位评弹演员可以在各个角色之间跳进跳出,忽而是剧中人,忽而可以代表观众提问,忽而可以代表第三方进行评判。在“漫歌行”里,我饰演了两代评弹艺人——俞筱泉与蒋玉卿师徒,并与机械臂进行了一次特别的合作,讲述了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艾莉与俞筱泉的故事。

        他们二人自幼在苏州相识。来到上海后,都想实现自己的梦想。艾莉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演唱了一首时代曲,就此一炮而红。俞筱泉到上海之后拜师学习评弹,逐渐在评弹界有了根基。然而艾莉成名之后迷失了自我,此后杳无音讯,俞筱泉始终对她和她唱过的时代曲怀着深深的感情。

        在上海音乐厅的舞台上,我们首次尝试了评弹与时代曲的跨时空对话,舞台上的机械臂代表了百年前的歌者艾莉的灵魂慢慢醒来,以她的视野看到涌来的各种潮流,而故事就在我与机械臂的双重叙述中交叉进行。我们还在舞台上通过3D技术还原老房子里面的立体结构,让想象与实景结合,引发观众在时空隧道中,对过去的文化、过去的建筑形成朦胧的追忆与独特的思考。随着新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迭代,传统艺术在保持传统功底的基础上,加上现代科技、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或许能带给观众多层次的思考、追忆与回味。

        (上观新闻 5.31 高博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