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以家庭为第一场域,塑造儿童共情能力

    《 文摘报 》( 2024年06月08日   02 版)

        共情,作为个体感受和理解他人情绪,并做出恰当行为的一种社会能力,对于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以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种核心的社会情感能力却常常被教育者们忽视。

        学龄期儿童共情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龄期(本文特指7~12岁)是儿童从学龄前期平稳过渡至少年期的关键阶段,也是其个体认知学习、人格养成、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共情毕生发展模型,从学龄前期开始,儿童的认知共情迎来快速发展。基于以往研究,共情至少可被细分为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种,前者侧重个体对他人情绪的感知与理解,后者强调个体在情绪上与他人产生共鸣和联结。

        影响学龄期共情能力发展的因素包括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个体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人格特质、过往经历等。从性别上来看,研究者基于追踪数据证明,儿童进入学龄阶段后,女性的认知共情与情绪共情能力均高于男性,且差距呈逐渐拉大的趋势,表现为女生比男生的情感更加细腻,更容易从感性角度思考问题,因此教育者也需注重引导她们对情绪的管理和调节,避免过度共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人格特质与过往经历因素来看,积极的人格特质是共情的正向预测因素,共情与责任担当、开放包容等特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另外,如果儿童自身经历过某种相似的情境,就会更倾向于对该情境中的人产生共情。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等。积极的教养方式能够促进儿童共情能力的发展,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则相反。例如,民主型教养方式养育的孩子更容易关注和理解他人,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则更关注自己,共情能力也会表现出相对较低的水平。

        如何促进儿童共情能力的发展

        对于学龄期的儿童而言,家庭支持是促进他们共情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首先,充分发挥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父母的共情能力水平是儿童共情能力发展的重要预测因子。父母在生活中的待人处事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因此,父母应先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共情能力,并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促进孩子共情能力的发展,为他们树立积极的榜样。

        其次,增强涉及心理活动的亲子沟通。在日常生活里,父母要善于在亲子交流中向孩子表露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感受,并引导他们积极表达内心的想法。同时,及时觉察、回应他们发出的情绪信号,深入了解他们情绪背后的需求。对于生活中出现的关键事件,如当孩子与同伴出现较大矛盾时,家长要进行积极“复盘”,耐心地纾解孩子的情绪,引导他们换位思考,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变化。

        最后,为孩子创建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一方面,家长需要平和地对待成长中的孩子,耐心倾听他们的需求,以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支持他们共情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家长要为孩子创设更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情感,增强分析、处理真实问题的能力。

        (《教育家》总第423期 高奇扬 魏佳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