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成为大山里孩子们的“光”

    《 文摘报 》( 2024年06月01日   05 版)

        李柏霖与“田野诗班”的孩子们在一起。

        湘江北去、古城之南,绿树掩映间,被誉为“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坐落于此。从千年承载湖湘道统的城南书院,到百年风云激荡、人才辈出的“第一师范”。时光流逝,一代代青年在这里将自身命运与祖国紧紧相连,书写着青春的最美姿态。

        武陵山脉腹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古老苗寨迎着第一缕阳光慢慢醒来。十八洞小学里,蒲力涛早早起床打开学校大门,一边打扫院落卫生,一边等待学生们。33岁的蒲力涛是村小里唯一的老师。

        2013年,他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后,考取特岗教师,回到湘西投身教育扶贫。2018年秋季学期开学前,十八洞小学原来的老师被调走了,开学在即,老师却还没有着落。此时,蒲力涛的孩子刚满周岁,家中还有90多岁的老人,但他主动请缨。蒲力涛是在农村长大的“放牛娃”,他深知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大家都不去的话,孩子们怎么办?”蒲力涛说,“我小时候在教学点生活、学习过,知道那里的学生需要什么。”领导最终同意了他的申请。不久,蒲力涛把妻子也接了过来,把家安在了十八洞小学。在两人共同操持下,破旧的学校变了样,旱厕改造成冲水式厕所,泥巴墙变成水泥墙,有了第一间文体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

        2017年,李柏霖从一师毕业后,放弃留在长沙工作的机会,返回家乡会同县,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刚成为一名老师时,我的计划满满当当,带着孩子们读课文练普通话、练站姿、练仪态,用名师分享的学习方法……但一个学期下来,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李柏霖说,直到学期末时,她让孩子们给家人写一封信,才在信中了解到这群留守儿童的悲伤、难过与脆弱。“我开始意识到,我理想中的高标准,并不一定是孩子们所需要的。”李柏霖觉得,比起“成绩变得更优秀”,或许孩子们更需要的是情绪的出口和情感的寄托。

        李柏霖开始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上语文课时,她发现孩子们写诗的天赋,便鼓励他们将真挚强烈的情感表达出来。慢慢地,春日田间的微风、清新的泥土、远处劳作的农民……都成为孩子们笔下的诗篇,“春天的怀里很温暖,五颜六色的花亲吻着我的脸颊”“春天到处都是心动的声音”“我把秘密告诉风,风马上吹遍整个世界”……在李柏霖带领下,“田野诗班”的孩子们写大自然、写身边的人与事、写烦恼与快乐……“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师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

        湘赣交界处的下村乡,大山围绕,山沟里传来琅琅书声,“95后”乡村教师肖钰穿行在长廊里,陪伴学生早读。这里不仅是她的工作单位,更是从小生活的“家”。初中毕业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她,成为湖南一师一名公费定向师范生。面试时,她脑海中浮现父亲因照顾学生而晚归的背影,也想到学校“年轻老师不愿来,来了也留不住”的落寞。“但我还是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希望像祖父和父亲那样,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如何改变不敢表达的农村孩子?肖钰尝试了很多办法,她开设了心理课程,教孩子们如何消解“垃圾情绪”,还在学生的作业本里贴上鼓励的“小纸条”,“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被关注和被爱。”肖钰欣喜地发现,耐心地引导让学生变得自信开朗,“创办学校,让大山里的孩子有书可读,这是祖父的梦想;坚守乡村,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这是父亲的梦想;把这份爱和坚守传承下去,用自己的所学,去成为大山里孩子们的‘光’,就是我的梦想”。

        (《新华每日电讯》5.13 谭剑 张格 谢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