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儿童文学家鲁兵百年诞辰——

    曾寄童心付明月

    《 文摘报 》( 2024年06月01日   05 版)

        儿童文学作家鲁兵与孩子们

        在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进程中,一代又一代儿童文学人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甚至是毕生努力。鲁兵先生(1924年-2006年)就其中一位令人尊敬的前辈。

        鲁兵,原名严光化,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首届韬奋奖获得者。他创作和编辑的儿童文学作品广为人知,如《小猪奴尼》《小蝌蚪找妈妈》《老虎外婆》《365夜儿歌》等作品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是影响了几代读者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

        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琐园村的润泽堂,是一座白墙黛瓦的老房子,鲁兵年少时居住与此。他在这里开启了“小蝌蚪”的成长,鲜活着田野里的童年;这里生长出“神笔马良”的奇幻,构筑了梦想的城堡。然而,很多人刚刚走进来并不知道鲁兵是谁,但一听说他写了《小蝌蚪找妈妈》,往往流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曾寄童心付明月,行到琐园思鲁兵”,如今,走进鲁兵儿童文学馆(润泽堂)的人们皆可在此体会鲁兵的童心童趣。

        永远的孩子王

        走进润泽堂,从不少留墨中可见鲁兵的朋友圈。“‘小苗’的好园丁”,是著名儿童文学家冰心赠予鲁兵的题字;“任重道远”,这是诗坛泰斗艾青送给鲁兵的书法。大门上的匾额,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圣野题写;馆门前鲁兵雕像“永远的孩子王”几个字,是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蒋风所书。

        鲁兵晚年时,曾说过一句话:“但有三生石,愿做孩子王。”而要做成“孩子王”,一生都和孩子打成一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鲁兵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幼儿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洪祖年认为:“幼儿文学比写给大人看的更烦难,因为幼儿还掌握不了多少词汇,要在几百个词语中,编织出好看的故事、好听的儿歌,那真是很了不起的。”

        鲁兵还提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认为儿童文学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寓教于乐。在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看来,要在“好看”“好听”与教育之间做好平衡,鲁兵的做法是——把孩子放在“本位”,放在心里。

        “在与鲁兵先生的交流中,我丝毫感受不到说教,反而一直听见他在强调:孩子能听懂吗?”郑春华曾和鲁兵共事过5年多,是20世纪80年代的幼儿故事集《365夜》的责任编辑。这是一部由鲁兵主编,多次修订、翻版,至今总销量达千万量级的长销书。

        “咪咪咪,咪咪咪,哪里来的懒东西;妈妈叫它洗个脸,它把鼻子洗一洗……”朗朗上口、稚趣无限的童诗《咪咪咪》,轻易地就从她的口中流淌出来了,“这是教育,更是艺术。”郑春华说。

        鲁兵究竟如何创作孩子能听懂的故事?郑春华回忆了许多细节。为了更贴近小读者,鲁兵请编辑带着作品去幼儿园念,请孩子们“审稿”;为了加强中国当代幼儿故事创作,鲁兵提出“选题从幼儿园来,作者从幼儿园来”的方针,组织、引导幼儿园老师从孩子们的生活中发现,并创作孩子喜欢的故事,许多幼儿园老师就这样成了作家,入了作协;鲁兵还要求郑春华在编写故事时,要注意把上海普通话“拎”规范成书面普通话“提”之类的细节处理……鲁兵曾说,“拿自己的作品让孩子检验,通过了再发表,就是我对儿童的尊重。”儿童文学创作要来自儿童真实的生活,以孩子的视角去观察选材,再用孩子的语言去讲述故事,这就是鲁兵作品广受好评的原因。

        “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美的教育”

        不过,鲁兵也并不都“顺从”。他要做孩子的同伴,更要做他们的引领者——引领他们接受与理解中华文化的美。“我父亲对儿童文学事业一直有种使命感。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焦虑。”鲁兵的女儿鲁肖雷说。

        创刊于1922年的《小朋友》,是陪伴着一代代读者度过童年的图文并茂的儿童周刊。鲁兵曾做过周刊主编。他曾经专门跑到小学校园,把《小朋友》的一本本封面、封底都摊开来给孩子们看,请孩子们提意见。调查的结果,孩子们特别不喜欢国画。

        对此,鲁兵没有听之由之。丰子恺的《喂马》、徐悲鸿的《猫》、林风眠的《水鸟》、李可染的《水牛洗澡》、程十发的《哪吒闹海》、关良的《活捉史文恭》、张乐平的《新春快乐》《祖国的花朵》……在1956年下半年至1958年底任主编期间,《小朋友》出现无数“大画家”的墨宝。

        鲁肖雷还记得,父亲在杭州看了一次画展后,为了讨要关良、林风眠的墨宝,一路打听画家居所,并登门拜访,成为一时佳话。而他拉着年长自己20多岁的老友、画家陈秋草一同创作的水墨图画书《小蝌蚪找妈妈》,当年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得到大奖,并随后在海外发行,世界也因此多领略了一分中国水墨的魅力。《鲁兵评传》中记录,鲁兵在后来的一篇随笔中解释:“我们选刊这些国画,并非由于过高地估计了孩子们的欣赏能力,而是指望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美的教育,渐次熟悉自己民族的艺术。”

        此外,鲁兵还改编了一大批中国经典传说,创作出了《小西游记》《小济公》等作品。“什么样的文学,养育什么样的儿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军认为,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幼儿时期是再好不过的时机了,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他们会逐渐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我20年前知道孩子们会读我的书,那么我会更谨慎地写好每一行字。今天对鲁兵的纪念,实际上是在强调作家们需要心里装着儿童,想着儿童会从文学中汲取什么样的智慧。呵护儿童就是呵护未来。”李建军说。

        (综合中新网、潮新闻 5.27 钱晨菲 朱浙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