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5月25日 星期六

    “伤筋”不能靠静养

    《 文摘报 》( 2024年05月25日   04 版)

        生活中,大家难免会因各种意外导致扭伤,当医生告知没有明显骨折时,很多人都会庆幸:“伤筋没事,还好没骨折,回家养养就好了”。结果三个月后,以为可以正常运动时,却发现损伤的地方仍有痛感,随即抱怨:“我都老老实实养三个月了,怎么还没养好啊?”

        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大家吃的牛羊肉里的熟筋、板筋等。通常,大家对筋的好坏的评价标准就是是否“筋道”,其实它体现的正是筋的一种重要的生物力学特性。因为有这样的性质,我们的筋在神经系统支配下才能维系并限制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各种各样的运动。

        一般情况下,筋靠自身的弹性能够对冲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外力,但一旦过度收缩、过度牵拉,就会造成局部筋伤,一方面,会出现局部出血、水肿,另一方面,筋会出现局部挛缩、向上高耸、起皱等表现,并在局部可触及一个小的“筋结”,这就是典型的“伤筋”。

        出血、水肿的筋单靠静养休息,一个月、甚至半年,损伤的筋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我修复,但其形成的筋结却不一定能得到有效纠正,这就会导致“筋”始终处于一种异常状态,从而造成患处的不适感。

        临床上,不少受伤的患者明明静养了三个月甚至更久,虽然症状有所改善,但回到日常运动中却总还觉得“差一点”。差的这“一点”,问题就是出在了“筋结”上。

        中医认为,“伤筋”之后想要完全恢复原本的状态,临床上,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早期采用“理筋”手法,针对患处进行处理。专业的骨伤科医生常选择如按、拨、揉、推等理筋手法松解挛缩的筋,从而达到消散筋结的作用。一般经过几次治疗之后,这种由于筋结造成的不适感会逐渐减弱消退。

        如果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意外扭伤,尤其是受伤之后有较重的疼痛或不适感,就可能是出现了“伤筋”的情况,应该尽早前往医院治疗。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医生李正言)

        (《文汇报》5.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