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在义乌开餐馆的老外

    《 文摘报 》( 2024年05月22日   08 版)

        号称“买全球、卖全球”的浙江义乌,如今或许还要再加上一个“吃全球”。刚刚过去的这个“五一”假期,“世界小商品之都”成了火遍全网的“世界美食之都”。    

        义乌因市场而兴,传统认知中的旅游资源着实谈不上富集。此番让国内游客竞相涌入这座县级市的一大重要原因,是这里林立的外国餐厅。从阿拉伯的烤肉到南亚的咖喱,从非洲的果汁到中东的抓饭……人们猛然发现,一如在义乌市场这片小商品的汪洋大海中总能找到心仪的产品,走在义乌街头,同样“只有想不到,没有吃不到”。    

        各路“吃货”们在大啖异国美食的同时击节称叹:义乌这么“好吃”,你们怎么不早说!然而,看着这些仿佛发现新大陆般兴奋的外来游客,本地人和常年往来于此的中外客商却觉得莫名其妙:义乌,不是一直都这么“好吃”吗?

        家乡的味道

        一张“五一”期间流传甚广的照片上,餐厅排号单上的号码已经到了四位数,“前面有320桌”的文字提示字体虽小,却最为惹眼。穆罕奈德从手机里翻出这张照片展示给记者,颇为自豪地说:“这张照片上的,就是我们家。”

        不知穆罕奈德是否有意,但这句话的确不失为一个巧妙的双关语。他经营的餐厅叫作“贝迪”,在阿拉伯语中正是“我家”的意思。    

        2002年,24岁的穆罕奈德从祖国约旦来到中国。他的第一站是广州,在叔叔经营的餐厅里帮忙打下手。叔叔的餐厅生意非常好,年轻气盛的穆罕奈德看在眼里,不免心思活络,逐渐有了“单飞”的想法。然而,在大城市里做餐厅生意成本不菲,“下沉”到小城市又很难有市场。思前想后,穆罕奈德的创业路迟迟没能正式起步。

        穆罕奈德前往义乌考察,他发现,若论繁华和现代化程度,眼前的这座浙江小城比之广州相去甚远,但是机遇非常多,也非常大:恰逢中国加入WTO不久,大批海外客商开始涌入义乌淘金。2002年10月,义乌国际商贸城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义乌小商品贸易完成了从传统集散型市场向现代化国际市场的转型。更具规模的市场自然招引来了更多的外国客商,“世界小商品之都”初见雏形。穆罕奈德当即决定,要把餐厅开在这里。

        在距离国际商贸城不远的稠州北路上,穆罕奈德开出了当地第一家外国餐厅MAEEDA。餐厅与叔叔开在广州的那家店同名,相当于在义乌的分店。

        身在异国他乡,却能吃到正宗的家乡味道,这家义乌仅有的外国餐厅自然就成了海外客商们来到义乌后,除了市场之外必到的“打卡点”。更多外国餐厅在义乌次第开张,并且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阿拉伯街、印度街、韩国街。穆罕奈德也在2004年自立门户,在稠州北路的另一头开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餐厅,也就是如今义乌头号网红餐厅“贝迪”的前身。至于当年MAEEDA餐厅的所在地,现在则是另一位也门商人在经营。

        当地人很少光顾

        同样是从广州起步,同样是帮朋友经营餐厅,同样打算自立门户……2003年,尼泊尔人比沙尔拿着和穆罕奈德几乎一模一样的剧本来到了中国。但是比沙尔直到2011年才和自己的中国妻子许曼兰一道第一次来到义乌。彼时,义乌城北路一带的“印度街”已初见规模,印度餐厅和尼泊尔餐厅一家挨着一家,一到饭点,满街咖喱飘香。    

        沿街的铺面已经全部租出去了。肩并肩的餐厅,看起来生意都不错。比沙尔和许曼兰不愿放弃,最终退而求其次,租下一个面积不过50平方米的后排铺面。于是,这对跨国夫妻的餐厅在义乌正式开张,餐厅定名为铌萨迩。    

        “差不多就是从这张桌子到那边吧台,最多只能放7张小桌子。”坐在2022年才盘下来的新店面里,许曼兰一边用手比画着,一边向记者讲解老店的大小。许曼兰是潮汕人,和比沙尔在广州相识。2008年,两人步入婚姻殿堂。许曼兰性格热情,说话语速极快,衬得身边的比沙尔稍稍有些木讷。    

        虽然在采访过程中并不怎么能插得上话,但是比沙尔始终面带微笑,看着身边口若悬河的妻子。夫妻二人偶尔四目相接,眼神温柔。    

        餐厅生意顺风顺水,许曼兰却渐渐发现了问题。光顾自家餐厅的,始终都是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客商;偶有国内顾客进店,也大多是市场里的商户,请来自这些国家的合作伙伴吃饭谈生意的。    

        穆罕奈德也曾有过同样的感受。正式“单飞”后,他的新餐厅营业面积比当年的MAEEDA大了将近一倍,楼上楼下总计两层。餐厅里,顾客每天还是络绎不绝,却很难坐满。这也难怪,来义乌的外国客商终归有限,而义乌的外国餐厅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越开越多。开门做生意,穆罕奈德希望能有更多中国面孔走进自己的餐厅——不仅仅是市场里那些做外贸生意的人,更要有生活在这里的本地人。

        对于开在家门口的外国餐厅,即便是早已习惯了老外满街跑的义乌人,多少也还是有些好奇的。然而,面对满屋子操着外语的外国客人和几乎不会说中文的服务员,以及就算对着图片也看不出个道道的菜单,这份好奇心往往会被迅速消解。    

        辛巴达餐厅的老板阿里夫告诉记者,前来义乌采购的客商习惯于快进快出。对于生意人,时间就是金钱,为了最大化采购效率,他们有时连午饭都顾不上。另外,考虑到宗教信仰问题,早年间甚至有采购商自带干粮,在选品找货的间隙,就地解决温饱问题。而当市场打烊,一天的采购任务完成后,他们也更倾向于去本国同胞开设的餐厅,吃自己最熟悉的食物。

        融入这座城市

        在义乌,“老板娘”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义乌人有共识,无论是在商贸城里做外贸,还是在街边开小饭馆、烟纸店,只要有个能干的老板娘盯着铺面,那么这家店的生意必定不会差。    

        许曼兰就是这样一个能干的老板娘。和丈夫在餐饮行业一路摸爬滚打,许曼兰很快就想明白了一件事:做餐饮就是做餐饮,和做的是什么地方的菜无关,最重要的永远都是口味和服务。用她的话说,就算是和丈夫一起卖麻辣烫,她也照样行。对于自家餐厅的口味,她颇有自信。为了保证菜品原汁原味,店里用的面粉和香料都是从印度进口的;尼泊尔菜和印度菜在后厨也有两套班底各自负责,烹饪方式力求还原当地传统做法。

        只要在服务上下足功夫。国内顾客进店,许曼兰第一时间亲自上阵接待,打开菜单逐一讲解:“我会告诉客人,这几道菜比较符合咱们的口味,可以放心点;这几道菜咱们肯定吃不惯,千万不要点。”

        穆罕奈德则每天都要留出时间,浏览同城生活类App上用户对于自家餐厅的点评,逐一记录并加以改进。在他看来,这些是顾客最真实的反应。作为餐厅老板,这些意见“不能不管”:“有的人觉得太辣了,有的人觉得太咸了,用中国的成语来说,这叫众口难调。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去调整口味,尽可能让更多的人满意。”    

        对于宣传,穆罕奈德也很是重视。短视频大热,穆罕奈德便顺势为餐厅开设了抖音账号,不仅每日更新,还请来各路探店博主为自己“带货”。    

        穆罕奈德告诉记者,如今贝迪餐厅的顾客构成已然倒挂,国内顾客占八成,采购商反而成了店里的少数派。今年“五一”假期夸张的大客流虽然让他也惊叹不已,但穆罕奈德却说自己并不觉得意外。在义乌经营餐厅20多年,他觉得这家以“我家”命名的餐厅和自己的生命一样,已经彻底融入了这座城市。

        (《解放日报》5.15 于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