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男足比赛响起“她”们的哨声

    《 文摘报 》( 2024年05月22日   08 版)

        中国足球女裁判员秦亮

        以男性为主导的绿茵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说了算”的女性。

        5月,中乙联赛第七轮,31岁的田金在晋江足球训练中心吹响比赛开场哨,中国足坛第一次出现女性主裁判执裁男子职业赛事正赛。

        4月,中超联赛上海海港主场对阵山东泰山,女子国际级助理裁判员谢丽君担任第二助理裁判员,成为首位中超女子助理裁判员。

        选用优秀女性裁判员执裁男子职业赛事,是今年中国足协的创新举措之一。频见报端的“首位”“第一次”见证了创新的步伐,也说明在我国男足赛场上看见女裁判仍是“新鲜事”。

        体能和心理

        “无论男子比赛还是女子比赛,对‘裁判员’来说并没有区别。”在田金看来,“重要的是质量,是无争议地完成执裁任务”。

        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的裁判,足球裁判需要进行大范围跑动,才能充分把控比赛情况,作出正确判罚。男足比赛中,由于运动员跑动速度更快,加上快速反击等战术运用,对于裁判的体能便有着严苛的要求。

        “比赛虽整体顺利,但看到在打反击、裁判员迟迟跑不进镜头时,我还是担心罚球区内外及附近的关键情况。”田金执裁中乙首秀后,中国足协裁判部负责女子裁判工作的毛鹤鸣为田金捏了一把汗,她对媒体表示,对于中乙比赛更快的速度和节奏,田金已比较有预见性地提前移动了,但仍在大范围转移球的情况下,出现观察距离较远的情况。

        “以前我觉得40米跑6秒标准有点高,但去了男子比赛后,觉得是正常要求。”田金对记者表示,对女裁判而言,体能是进入男子比赛执裁的重要门槛。以主裁判体能测试中的6个40米冲刺跑为例,女裁判此前要求为每个40米均在6.4秒以内,若想执裁男子比赛,要再快0.4秒。可0.4秒只够常人眨一次眼,却拦住了很多女裁判。“全世界现在都是这个标准,国外的女裁判要去男子比赛,同样也得达标。”田金说。

        即便是足球运动员出身,回忆起这项测试,田金仍心有余悸,“男裁判看上去很轻松,6秒晃晃悠悠就跑过去了,我们每一次都得咬牙跑,牙都咬碎了”。

        今年刚成为国际级女子裁判员的牟明新感同身受。在达标男子裁判标准之前的几年里,她得自己找场地、定训练计划,“一周至少训练5次,平均每次训练一个半小时”,练到疲劳时,“两个小人在脑子里打架,一个让我训练,一个让我休息”。

        可到了赛场上,裁判的字典里几乎不能有“犹豫”和“徘徊”。秦亮表示,足球裁判的挑战在于,即便跑动后心率达到180次/分钟的情况下,也要能冷静地判断是否给点球、出不出红牌,“一边百米冲刺,一边还要看清队员的脚下动作,碰没碰到球,铲没铲倒人,一切都在电光石火之间”。

        普遍是兼职

        1979年,秦亮出生于甘肃敦煌,从小喜欢体育的她考入北京体育大学就读篮球专业,但她内心却“惦记”着足球,“当时全校只有我一个女生踢球”。扎在男足队伍里的女孩,水平提高很快,但等待比赛是常态,“正式的出场机会通常出现在下半场,大多是最后时刻,运气好能踢1/4场”。

        慢慢地,秦亮发现“还有裁判可以做”,那时在执裁一些校级市级比赛的中场休息时还有闲暇抢圈踢球,又能做裁判还能继续享受踢球的乐趣,可到后来,执裁的赛事越正规,触球的机会也越少,“但我已经被当裁判的快乐所吸引”。她表示,得体地平息事态的能力、决策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是裁判工作给她打造的一副盔甲,让她场上场下都十分笃行,“这个职业会明显提高我们的阈值,别人纠结的很多琐事我们都不太在乎了”。

        但现实总冒出来“叩问”真心。囿于收入、晋升、编制等原因,“裁判”普遍是这群女性的兼职。

        “单位能不能支持我兼职做裁判?”1994年出生的牟明新在大学毕业求职时主动跟招聘单位确认,“支持不了的,直接放弃”。但现实骨感,徘徊了四五年,工作越来越难找,家里人开始着急,牟明新才考虑在求职时退让,减少出去执裁的次数,“人生就是取舍嘛”。

        通常情况下,周末的董方雨是“打了鸡血、全神贯注”的国际级足球裁判,周一到周五则是上海市松江四中初级中学体育教师,“非常繁忙,但内心沉静”。可对每天大概三四节课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而言,身份切换并不容易,若赛期较短,行程还能调开,但遇到重要赛事的决赛阶段,如今年U20女足亚洲杯执裁时间近20天,“协调”就显得奢侈。董方雨坦言,她在裁判道路上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同事的支持与帮助”。

        不止赛场突围

        执裁男足比赛,让女裁判们站到聚光灯下。但在刚从裁判转为裁判监督的秦亮眼中,国际级女子裁判突围进男足赛场并不是最终目标。

        “让女性进入男子比赛,更多是给优秀的女性裁判一个选择。”除了提升高级别优秀女裁判的“天花板”,秦亮认为,同等重要的是要给予年轻的优秀女裁判成长的机会。

        毕竟,女裁判的成长容易夭折。“一个预备国家级裁判班大概有30到40人,五六年之后就可能砍掉一半,10年之后可能只有1/10的人留下来。”秦亮表示。在这些夭折的原因中,生育和职业选择占据主要地位,要想减少人才流失,“要在青年时代就给予女裁判们归属感,将更多有发展前景的年轻裁判留下来”。

        因此,秦亮“鼓励青年女性裁判执裁青少年男子比赛”的建议有着现实的考量。“做足球裁判的人都知道,等你站到场上就会发现,很多时候跟规则上这些条条框框情况不太一样,得在比赛中多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董方雨也提到,执裁青少年男足赛事将有助于女性裁判事业的发展,为年轻的女性裁判员积累经验,提升执裁水平,也是在这种提升中,给予年轻女裁判们信心,鼓励其在裁判事业上深耕。

        女裁判们需要在男足职业赛场上不断涌现出“第一位”,更需要在不同层级赛场中常态化吹响哨子。在不少中国女裁判的愿望单中,“执裁女足世界杯”仍是至高项,“也期待男足世界杯,但我们更需要一场一场,脚踏实地地进步。”田金说。

        (《中国青年报》5.14 李晶晶 梁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