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价格知情权不容忽视

    《 文摘报 》( 2024年05月15日   02 版)

        领取红包、搜索口令、抽取津贴、好友助力……这几年,购物平台的优惠规则变得越来越复杂。

        为了更好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假设:两位消费者购买同一款商品,其中一位消费者花费大量时间研究优惠规则、领取各类红包、发动亲友助力“砍一刀”……最终以优惠价格拿下该商品;而另一位消费者的时间精力有限,或者对价格没那么敏感,未参加优惠活动就购入该商品。这就好比小时候爸妈带着去小商品市场买衣服,同一件标价100元的衣服,擅长砍价的妈妈会比嫌麻烦的爸爸以更低的价格拿下。在这两个交易场景中,明明是同一款明码标价的商品,却卖出了两个价格。

        经济学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价格歧视。简单来说,就是企业或商家把同一款商品以不同价格卖给不同顾客。在传统商业行为中,店员通过观察买家的穿着、首饰等判断客人的购买能力,从而给出差异化价格,但如果遇到穿着朴素、刻意隐藏实力的买家,这种判断方式便会失灵。

        如今,我们的消费行为被大量记录和分析,每个人的消费能力与偏好仿佛被暗中定级,于是出现不同用户购买同一班机票、订同一个酒店、叫同一家外卖却出现不同价格的情况,平台的“算法黑箱”让价格歧视越来越隐蔽。

        这种“看人下菜碟”的行为,法律允许吗?即将于7月1日开始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这是我国在行政法规中首次规范差异化定价。

        价格歧视作为一个客观的经济学概念,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高消费群体花更多钱买下商品,商家赚取了更多利益也就是消费者剩余;也有消费群体以较低价格买下了心仪的商品,切实省了钱。但无论怎样,价格歧视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商家利益的最大化。

        明目张胆或暗箱操作的价格歧视,商家承担着道德风险与法律风险。一旦被识破,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降低不说,可能还会触碰法律底线。心理学家卡尼曼提出,消费者会对价格是否合理作出评价,对他们认为价格不合理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会降低。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是否被尊重,即界定商家行为合规的前提是公开告知优惠规则,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经济日报》5.11 李正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