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5月11日 星期六

    陕西的四路秦腔

    《 文摘报 》( 2024年05月11日   03 版)

        ■雒社阳

        秦腔在明代中后期形成后,产生了不同的声腔流派。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谱》中指出:“秦中各州、郡皆能声,其流别凡两派。渭河以南,尤著名者三:曰渭南、曰盩厔、曰醴泉;渭河以北,尤著名者一:曰大荔。”继而又以同州梆子为龙头,形成了东、西、南、中四路秦腔。

        东路秦腔(同州梆子),是最早出现的秦腔流派。以硬木梆子击节,以一对上下句作为基本的结构单位,它的横空出世,标志着戏曲音乐板式变化体的诞生。同州梆子艺术积淀十分雄厚,遗留下来1000多个剧目。剧目以武功戏见长,表演讲究功底、架势与特技。旦行倚重跷功,生行倚重靴底功,丑行倚重吊帽盖,武行倚重腾挪空跃。音乐风格以慷慨激昂为特点,具有古秦风车辚驷铁之势;唱腔过门短促,更显“繁音激楚”之美。

        西路秦腔(西府秦腔),是以陕西宝鸡为中心的一个秦腔流派。由周至调与礼泉调合流而来。清乾隆嘉庆年间,又吸收了陇东调演唱吹腔、昆腔,以竹笛、唢呐包腔板式的戏几乎占据常演剧目的一半。其声腔中还有罗罗腔、高腔和勾腔的唱段或唱句。表演重虚,道白习插俗话,唱腔讲究火而不爆、沉而不散。特技很多,有铡人、换头、倒腕挂经,真假难分。西府秦腔在明朝末年已有班社的演出活动,清道光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仅西府10余县即有100多班社流动演出,曾有“四大班,八小班,七十二个馍馍班”之说。

        南路秦腔(汉调桄桄),流行于陕南,以汉中语音为基础演唱,以梆子击节。明代末年,关中周至、宝鸡等地秦腔戏班,经常从周至南下,经傥骆道到汉中洋县等地演出。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洋县出现了本地秦腔戏班,艺人多为当地人,采用了本地方言和语音演出,汉调桄桄便由此得名。汉调桄桄传统剧目抄藏本计720余本。唱腔板式有二流、慢板、拦头、七捶等,且有花音(欢音)、苦音等区别。杂腔杂调有昆曲、罗罗腔、吹腔、板歌、佛歌、吟诵调等。过去生、净常穿草鞋演出,民间有“草鞋班”之称。

        中路秦腔(西安乱弹),是在东西两路秦腔的汇流中形成的。来自各个流派的艺人,在西安同台献艺,不断磨合,逐渐促成了唱腔高亢、气势雄浑、表演动作幅度较小、风格清丽细腻的西安乱弹。民国时期,是中路秦腔重要的发展阶段。陕西易俗社在西安成立,对秦腔音乐、剧目、表演、舞美等进行了全面改革,使中路秦腔面貌为之一变,被称为“改良新声”。一时陕西及西北各地纷纷效仿,蔚然成风。从此,东路、西路秦腔逐渐被西安改良秦腔所超越。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改良秦腔覆盖全省,中路秦腔(西安乱弹)的命名遂废,通称秦腔。

        (《西安晚报》4.27)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