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为生活找回激情

    《 文摘报 》( 2024年05月08日   02 版)

        生活方式淡淡的,日子淡得像白开水,事件密集度低,主打一个随遇而安……近来,一批网民被贴上了“淡人”标签,引发广泛讨论。但在信息流另一端,也有一批被遮蔽了的“生活浓人”,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便是“主题月生活法”的践行者,他们活得极为“浓烈”:日子以月为单位,给自己见缝插针排满各种主题活动,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任务被切分成一个个小目标……通过系列主题的尝试、体验和学习,“生活浓人”们悄悄解锁更多可能。

        何为“主题月生活法”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主题月生活法”正高频出现,其核心理念是“每月给自己设定一个主题”,主题内容不设限,但在整个月的时间里,都要尽量专注实践这个主题。这种以月为单位的生活模式,精准地指向了年轻人的几大痛点:三分钟热度、难以执行、时间精力碎片化……

        很长时间以来,王丘(化名,下同)的生活动线简单到在公司和家两点间直线奔波。即便是周末,她也更倾向于宅家躺平,少了很多社交体验,她与周边环境的联结越来越弱,人也渐渐变得佛系,成了一个缺乏活力的“淡人”。比如,她曾激情下单买了一个尤克里里,从找视频学乐理开始,手忙脚乱地完成了第一首歌,但当她发现自己的演奏技巧并未达到预期时,便果断放弃了。然后,学习进度就永远停在了第一首歌。直到现在,尤克里里仍孤独地躺在家里“吃灰”。

        当她偶然刷到“主题月生活法”时,隐约感觉自己找到了一种重燃生活激情的方式。她一次性给自己列出了一整年的“主题月”清单,内容涵盖运动、旅行、画画、读书、摄影等多个领域。在具体操作方面,她详细规划了每日行程:运动月要利用健身App训练,步行上下班,搭配健康饮食;绘画月每天创作一幅小画,学习使用Procreate和PS等绘图软件;美容月专注学习化妆、护肤、护发、美甲等;读书月计划读完两本书,每天投入两小时阅读时间,并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

        私人定制的培训课程

        有时,这种“主题月”的设定更接近于一场私人定制的培训课程。网友云起正一丝不苟地按照计划,执行“修图月”生活——每天抽一到两小时上网课,学习修图技巧,并做课后练习。在学习笔记中,她详细记录了自己悟出的经验:“肤色不均匀要使用互补色,黄色阴影用浅蓝色+白色肤色笔压掉”“画锁骨用高光+阴影,三角区高光提亮,两条锁骨中间还要画一个锁骨窝。”如今,她的修图技术已炉火纯青,朋友圈中也常有好友拜托她帮忙修图。

        接下来,云起给自己定下一个月的专项练习计划——练嘴皮子。她认为在工作中,拥有流畅、有逻辑的表达,可以使自己在会议中的发言或应对突发状况时有更好的表现。为此,她给自己规定,每天阅读五篇时政文章并练习复述寓言小故事。她将计划发布到社交平台,其实相当于请网友们来监督,她计划每个月都在朋友圈记录进展,再在年底对整年的成长进行回顾。“我觉得计划能完成70%,就已经很好了”。

        找到自我

        在某社交媒体上最早分享“主题月生活法”的人名叫困困。她12岁时起,便开始在日本东京生活。大学时期,为了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困困决定将一个整月的时间投入到尝试之前未曾涉足的新事物中。她认为,一个月的时间刚刚好,既不会拉长战线令人感到疲惫,也不会短到还来不及了解一个新鲜事物便草草收场。

        最初,困困把第一个主题设定为滑雪。彼时正值秋冬时节,日本的雪场陆续开放。每个周末,她都会前往雪场度过两天,这也算得上是一种小小的短途旅行。除此之外,接下来的一个月里的生活主题名为“爬山”,她利用周末攀登了大学附近的七座山峰。困困认为“主题月”的魔力在于,一旦给自己下达任务,就会将其置于首要位置;在精力高度集中的时刻,其他事物都变得无足轻重,她所释放出的能量比平时懒散时要强大得多;在这种状态下的社交,她也不再感到害羞,也不会受到任何心理障碍的干扰。此前所有的“主题月”行动也让困困悟出了一个道理:在人生的早期阶段,尽可能多地去尝试、去经历,“这样,人生脉络才会因多次尝试而逐渐清晰起来。我会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及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找到了自我。”

        现在,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个观点是:“人生不是轨道,而是一片旷野。”然而,困困认为,旷野只是让我们的视野变得开阔,但我们最终还是需要在旷野当中找到自己的轨道。“人生的地图只能由我们自己绘制,我们需要探索我们感兴趣的各个领域,然后找到那个最为钟爱的”。

        (《北京青年报》5.6 王婧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