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饮料有了健康新指标

    《 文摘报 》( 2024年05月08日   08 版)

        饮料分级原则。

        在上海,喝饮料有了“新花样”:打开某茶饮店点单小程序,选择心意饮品的杯型、温度、甜度之后,页面会出现ABCD四个等级之一,健康程度依次递减。这是上海正在试行的全国首个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下,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制了这一规则,综合反映饮料中含有糖、脂肪等成分情况。

        其实,用等级简明扼要说明食品营养几何、健康与否并非新事物,除了熟知的新加坡营养等级标识(Nutri-Grade)外,还有英国的多重红绿灯标识、智利黑色警示标识、法国营养评分标识(Nutri-Score)和澳大利亚健康之星评级系统等。

        自从2023年新加坡开始饮料分级之后,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中国常见饮品在新加坡所属的级别,还有人专门做了小程序,供用户查询常见饮品的含糖量。一名消费者曾关注过一阵,“一开始看到常喝的一款拿铁是C,有些惊讶,但总需要逐个查,太麻烦就放弃了”。

        “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将这一场景具象化,将“不知所言”的热量等数字变为四个等级。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危害监控所营养健康科主任臧嘉捷表示,未来开发和完善更多品类食物的营养分级是大势所趋,我国多个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正在积极为此努力。

        目前已有4家企业参与“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试点,既有现制茶饮,也有包装饮料,标识将会展示在产品销售菜单、饮料外包装、线上点单程序及售卖场所等。“实施这项措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才能够更好加强公众的健康意识,为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臧嘉捷说。

        饮料分级由“短板”决定

        一杯柠檬茶,主要成分是香水柠檬和大红袍,如果不看等级,这或许是一杯健康新茶饮,然而,即便选上“最健康”的搭配——冰、不另外加糖,它的“营养选择”标识仍为B,如果选“微糖”,等级就成了C。

        上海市“营养选择”饮料分级方法,通过测评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四种成份含量,对饮料进行综合分级。如果要达到A级,需要非乳源性糖≤0.5g/100ml、饱和脂肪≤0.75g/100ml、反式脂肪≤0.3g/100ml,同时不使用非糖甜味剂。

        简单而言,一款饮料的“营养选择”分级是由“短板”决定的,例如一款饮品的反式脂肪和非糖甜味剂两个指标都达到了A级,而非乳源性糖指标符合C级标准,那么该饮品总体评级为C级。臧嘉捷解释,这是因为四项指标都是需要适量或限量的,所以总体需要看短板。

        多数果汁饮料,虽然不含蔗糖但仍可能含有果糖,即便没有另外加糖,依然有可能无法达到A级。记者发现,在参与试点的饮料品牌中,能达到A级的饮品多数为不含有其他成分的鲜沏茶品类。

        至于为何选择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这四种成分作为分类标准,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成分“过量摄入具有健康危害”。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均提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g以下,饱和脂肪的供能比(指食物中各种营养素提供能量的比例关系)控制在10%以内。而反式脂肪酸大量摄入却会增加心脏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WHO在2018年发布的全球倡议提到在全球食品供应链中消除工业生产的反式脂肪酸。

        至于非糖甜味剂(阿斯巴甜、罗汉果糖等),WHO在2023年的一份指南中提到,“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可能会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例如成人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风险增加”。

        协助消费者进行选择

        臧嘉捷指出,大多数购物者在购物时选择每件商品的时间不到10秒,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查看目前包装背面的营养标签,难以借助其快速选择健康食品,“因此,需要开发更简单、更有效的包装正面标识来指导消费者进行合理选择”。

        严格来说,与饮料健康相关的标识并非第一次在上海出现。之前,《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提出“鼓励含糖饮料、酒精饮料销售者在有关商品的销售区域规范设置健康提示标识”,基于此,2023年,上海市推出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包含红橙绿三个颜色。不过,这三款标识只应用于含糖饮料销售区域,指导消费者优化消费选择,不涉及具体饮品。

        但是,在针对上述三色“场所款”标识的意见征集中,分别有91.76%、81.48%、78.43%的上海市民希望在饮料外包装、奶茶店、线上售卖场所等重点区域设置对应各个产品的标识。“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进一步研制了‘营养选择’标识,这一标识与‘场所款’均为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起到指导消费者进行合理选择的作用。”臧嘉捷说。

        据了解,上海“营养选择”分级标识的标准参考了WHO发布的《制定和实施包装正面营养标签的手册》的制定方法,以及国内外标准,如法国、新加坡等食品分级模型,和中国相关国标、团标等。

        这些做法都是食品包装正面标识(FOP)的一种,以图形的形式补充食品背面或侧面更详细的营养成分表,帮助消费者选购健康食品,规范食品企业生产行为,已被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心脏病联盟等国际权威机构推荐为慢性病防控的有效策略之一。目前,全球已有几十个国家出台了一系列FOP。

        A、B级饮品销量明显提升

        多家试点茶饮连锁店提供的数据显示,A、B级产品销量占比明显提升。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在2023年2月发表的一份评估显示,在采用Nutri-Grade之后,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健康等级较高的饮料,购买的每份饮料平均含糖量减少了1.51克。“国际上已证实,此类措施(营养选择标识)是帮助消费者选购健康食品和促进食品企业生产更健康产品的有效工具。”臧嘉捷认为。

        拥有“营养选择”标识,在某种意义上也为品牌增添了品牌效应。波兰华沙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欧盟内部,虽然营养分级标签非强制规定,但在消费者看来,当食品没有标注Nutri-Score营养分级体系时,消费者会倾向于认为其不如标注Nutri-Score的食品营养价值高。

        “营养选择”标识的首批参加试点企业是自愿报名,经过专家评审后参与试点。多家参与试点的企业表示,参与的动力在于“其产品理念就是健康饮品”,尽管有成本,但从长远考虑仍然值得。

        “营养分级本身也是为了给用户更好的选择,推动了企业要在研发上做更多的投入,让产品更符合主流趋势的需求。”某试点企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

        不过,围绕标准问题,营养标签分级也有争议。

        据比利时《布鲁塞尔时报》2024年1月报道,一些国家希望在欧盟中推广Nutri-Score,但遇到不少阻力,例如奶酪、火腿、橄榄油等食物具有营养但评分低,引起一些农场主和行业协会不满。此外,可口可乐、费列罗等厂商也拒绝使用这套营养分级体系。

        除了鼓励消费者购买含糖量较低的饮品,营养选择标识也让商家更注重开发新的健康饮品,新加坡卫生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预包装饮料糖含量的平均水平已从2017年的7.1%降低至2021年的4.7%。上海的试点中亦是如此。为了等级“更健康”,参与试点的企业也对部分产品的含糖量进行调整。

        “企业进行配方改良、朝着更健康和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对企业、消费者和社会发展都有益。”目前,“营养选择”标识第二批试点单位也正在招募,臧嘉捷希望,社会各界可以积极参与,创造良好的食物环境。

        (《南方周末》4.25 宋炳晨 王其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