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躲在角落里的孩子”

    《 文摘报 》( 2024年05月04日   02 版)

        回避型人格障碍,通常又被称为“逃避型人格”,他们可能伴有经常性的行为退缩以及心理自卑等显著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不乐于社交或畏惧社交,面对重大问题和挑战时,倾向采用回避态度,甚至感觉自己没有能力应对,直接放弃尝试。同时,回避型人格障碍者有较大的社会不安全感,需要大量接触陌生人时,也常因胆怯、害羞而逃避。

        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辨识回避型人格障碍呢?回避型人格障碍通常表现为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和对负性评价极其敏感的普遍模式。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在成年早期便出现了以下表现:因为害怕批评、否定、排斥而回避涉及人际接触较多的职业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除非确定能被喜欢;因为害羞或怕被嘲弄而在亲密关系中表现拘谨;有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拒绝的经历;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表现笨拙,非常不情愿参加新的活动。

        生活中有类似困扰的人其实不少,他们并非不懂得社交,更多是担心面对被嘲讽、否定、拒绝等负面回应而紧张焦虑。基于对自己低评价的自卑感,他们回避参与社交活动,即使参加了,也喜欢躲在角落里。

        回避型人格障碍者可能从小受到严厉管教,承载着父母较高的要求和期待,一旦无法达成预期目标,高自尊、高需求及高敏感度的他们,就可能产生强烈的自责、自卑、羞愧感,为确保不会更多地遭受指责和嘲讽,选择用中止和避免社交的方式“躲藏”起来,以确保自己的难堪不被“发现”。大多数回避型人格障碍者在成长过程中,会随着对环境的适应、经验的积累,提升对不确定性和失败焦虑的耐受度。若这类障碍影响正常生活,应尽可能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

        (《人民政协报》4.10 朱银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