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远离心理控制,提升孩子自我价值感

    《 文摘报 》( 2024年05月04日   02 版)

        父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对其言行有约束、有管理,这是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有些父母过度干扰孩子的心理,这就是心理控制了。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说:“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有两种形式,即心理控制与行为控制。心理控制指父母采用控制性、操纵性的方式入侵孩子的内心世界,抑制孩子的心理自主,迫使孩子顺从父母的要求。”它是一种消极的、压力式的、侵入式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内部冲突和各种各样的情绪,损害孩子的自主感和能力感,从而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使孩子产生不良情绪。

        边玉芳进一步解释,心理控制有三种方式:爱的收回、引发内疚和权威专断。其中,爱的收回是指父母用爱和情感胁迫孩子,如果孩子做不到,就收回对他的爱、关心和照顾,比如,“你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引发内疚是指父母通过指出孩子的表现令父母担心、丢脸、失望、伤心,引发孩子的内疚感,迫使孩子顺从父母的要求,比如,“你真太让我们失望了”。权威专断指父母通过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做,比如,“我说不行就不行”“我都是为了你好,按照我说的做就是了”。

        表面看来,上述三种做法的效果立竿见影,但是,负面影响却是长久的。心理控制会让孩子不敢大胆做自己,也无法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导致孩子缺乏创造力,缺少自主意识,没有自信。一项研究还发现,父母早期对孩子的心理控制,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恋爱关系,甚至能影响其成年后的婚姻关系。

        合理的行为控制是一种积极的、指导性的、非侵入式的教育方式,有利于约束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建立良好习惯。边玉芳表示,父母可通过询问监督、设立规则等方式管理约束孩子的行为,让孩子知道边界和底线,实现行为控制。对孩子进行行为控制时应对事不对人,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你今天忘了带画具到学校,下次晚上睡觉前最好自己检查一遍。”而不要说:“你怎么总是丢三落四。”

        设立行为规则时,要少而精,避免纷繁杂乱、过度严苛,否则孩子可能难以记住、顾此失彼或为了逃避惩罚而撒谎。父母可以整理一个清单,上面写清具体要求,最好带有关键字以突出重点,张贴在家里的公共区域。随着孩子逐渐掌握清单上的良好行为,父母可以再引入一些新的问题行为让孩子改进。理想的行为控制目标是从父母的管教过渡到孩子自我管理,适当的行为控制应该帮助孩子不断超越舒适区,实现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中国妇女报》4.22 陈若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