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构建中国特色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 文摘报 》( 2024年05月01日   06 版)

        所谓评价体系是指评价各个有关方面或各个要素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对不同类型期刊的评价,必须采取分类评价方式,鼓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期刊,准确定位,找准自己的发展空间,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在学术评价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文科评价应该以成果发表为基础,但是,不应只是项目和论文等显性指标,不能“唯论文论”,而是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考虑数字之外的信息;要考虑不同学科的差异性,要考虑本土和世界两个不同的评价维度。

        评价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不能将量化指标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应考虑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结合;评价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应考虑它作为主办单位的一个机构,它为本单位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的贡献;评价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还应该考虑它作为智库的政策影响力,这也是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应分类进行评价,成熟学科与新兴学科不应设置一刀切的标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期刊评价不能用一把尺子。另外,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应该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搭建一座好的桥梁,“携作者同行,与读者同在”。因此,有些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评价,要看它对行业、对本领域、对读者的指导作用。

        除了学科交叉、以问题为中心的办刊趋势,小众化、专业化、开放化,也是期刊发展的趋势,以细分读者市场。有些冷门优势学科、冷门题材,往往因为其较强的学术性,因为是阳春白雪,而很少被人引用,很少被转载。有些特色栏目,往往因为其地域性、专业性、小众性、精英性,因为研究人才相对较少,而很少被引用,很少被转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特色化、专业化做得好,并不一定转载和影响因子就很高,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正确的态度是:作为办刊人,作为管理者,当然要关注学术评价,但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术评价,不能唯量化指标论。

        (《海峡人文学刊》2024年第1期 刘曙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