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唐人独创的时空写作

    《 文摘报 》( 2024年04月17日   06 版)

        谈到唐代绝句的审美特色,不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绝句,古今学者都用“以小见大”一言以蔽之,而对于诗人们如何达致这种审美效果却不予深究,可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所谓“以小见大”,是指唐代绝句名家从时间、空间两条轴线入手,用奇特的时空想象打破体式和题材的“小”,创造出崭新的“大”时空世界和抒情空间,以此唤起读者丰富深远的审美感受。

        在以景物空间描写为胜的山水绝句中,对于视听之阈的描写最能体现这种“以小见大”。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人采用定点描写法,其站立的地方固定,使用全方位不断变化延伸的动态视角,先用远眺和俯瞰视角实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的视角由西向东无限延伸,空间观感已到了东西两边视线的尽头。为继续扩大空间书写,诗人在次联选择虚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仅使读者有无穷的空间想象,还达到了“理入景势”的效果,将一个简单的道理与景物描写完美化在一处,不带有任何说理痕迹地传递给读者。

        如果王之涣的时空描写令人惊叹,那么王维的山水绝句则超越了时空。他通过静观一两组小景象的瞬息变化,从中体悟即色即空、若有若无的宇宙实相。比起书写绝对的“静”“空”,更难的是书写禅悟宇宙实相之“心”。王维的《鸟鸣涧》就用两个意象将难以用言语形容的绝对“禅定”状态表达了出来。一个是“人闲桂花落”。“人闲”与“桂花落”有因果关系,“桂花”很小很轻盈,人很难察觉它的掉落。只有在绝对禅定的状态下,人才能有一种超验的能力,听到桂花飘落,这就突出了“人闲”。第二个想象是“月出惊山鸟”,此句并非实写,而是诗人对于绝对禅定的想象。“月出”是时间,其过程慢到常人难以察觉,不是瞬间的动作,然而在绝对的宁静之下,“月出”这种视觉上缓慢的光亮变化竟能“惊鸟”,这是王维将宗教体悟内化于诗的一种虚写。宗白华说,中国画的境界一部分在于将时间“动”的因素引进到空间的表现里,虽则我们只能在画中看到空间,却能感受到时间的变化。王维的“人闲桂花落”“月出惊山鸟”二句令人有种时间静止的错觉,实际就是将时间的变化隐藏在空间之中,而对这两种状态的体悟,便是他对于绝对禅定的最佳想象。

        由此可见,在山水题材中,五言绝句的优势体现在超验意境的创造。但在历史题材里,七言相较五言的优势则表现为扩大了文学的空间、平衡历史与文学想象。从怀古绝句的时空书写来看,要与脚下的空间迅速建立联系,诗人需要调动记忆,移动时间到过去,并选取一个特定的意象,将过去和现在通过具体的景物联系在一起,唤起或造成文化上的集体意识,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如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就用“堂前燕”作为纽带来连接一整首诗。咏六朝的诗一般都着力描写遗址的荒凉,但这首诗却只淡淡的叙述,首句写朱雀桥边野草滋生,夕阳西下,略显伤感忧郁。次联“堂前燕”是现时眼前的,但又是来自过去王谢家,这乌衣巷还是住着人,但不再是王谢那样的大户人家,只是普通老百姓罢了。这种怀古伤今的伤感十分含蓄蕴藉,不加议论,都是以景物来托喻古今,而又能让读者读后怀有淡淡的、无限的时过境迁之感慨。

        在相同的题材中,五言和七言各有什么优势呢?唐人擅长的其他题材,诸如边塞、闺怨、怀远诗,又是如何构造时空、超越时空的?这些问题在本文的原版中,以36篇绝句名篇作为例子,进行深度的赏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 蔡宗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