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正兴起的“卖空气”热潮

    《 文摘报 》( 2024年04月17日   02 版)

        长三角农村正兴起“卖空气”的热潮。

        “卖空气”,本质上就是碳交易。前不久,江苏南京高淳区举办了一场碳汇有偿竞拍活动,东坝街道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标值130.67吨碳减排量,以75元/吨的均价成功拍出9800.25元。这是江苏省首单农业碳汇交易。

        什么是农业碳汇?是指通过改善农业管理、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育种技术创新、植树造林等方式,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简单来说,就是把碳存起来,就像把钱存进银行。比方说,我们通过施用生物质炭培育有机水稻,把二氧化碳当量存进田地里,不排放出来。”高淳区和睦涧村党总支书记、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统田打了个比方。

        那什么是生物质炭?“其实就是换了一种肥料,把原来的有机肥换成了现在的生物质炭,其他流程几乎没有区别。”魏统田又用了一个通俗易懂的说法。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农产品碳认证负责人郭汝清进一步解释,“秸秆不再直接还田,而是通过高温碳化后,以生物质炭的形式施用到水稻田里,这样不仅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可以改良土壤”。

        在魏统田看来,当前的碳汇收入“微不足道”,他更看重项目的长远效益。农民一向最熟悉土地,此前,经过长期耕种,村里很多田地的土壤肥力消耗过大,有机水稻种植一度面临挑战。试点项目开展后,魏统田发现,土壤肥力增加,有机稻田难得实现了增产;病虫害减少,连带着生产成本有所下降。“一增一降下来,我们平均每亩的效益能增加大约180元。而且稻米口感更好,香度也有提升,品质更好了。”魏统田说。更重要的是,通过碳汇这个“新噱头”,有机稻米品牌有新故事可讲,影响力水涨船高。去年,合作社销售额增长了100多万元。

        但魏统田也有新烦恼。既然尝到了碳汇的甜头,魏统田自然想继续推广。按他的设想,生物质炭的种植方法可以从原先试点的500亩田进一步推广到全村3000多亩有机稻田里,扩大生产。问题随之而来——生物质炭从哪里来?高淳本地没有生物质炭的生产,如果去外面购买,算上运输成本,相对原先有机肥的成本必然大幅增加。

        更早一些,浙江湖州安吉从2021年起开展竹林碳汇收储交易试点。次年6月,安吉“两山银行”与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签署林业碳汇交易合同,将2000吨碳汇卖出了14.7万元。从2022年开始,杭州淳安已先后达成8笔林业碳汇交易,卖出了1649吨碳减排指标。此外,湖州德清、丽水松阳等地还曾有过湿地碳汇、茶园碳汇等多种形式的碳交易尝试。

        虽然探路者众多,但现阶段的碳交易普遍规模不大、金额偏低,主要还是以试点和示范为主,有的地方甚至在完成了所谓首笔交易后便没了下文。业内专家指出,当前,碳汇资产开发方法学不足、开发成本较高、交易尚不成熟等问题,限制了农林领域碳交易的快速发展。“卖空气”并非易事,从长远看,应尽快盘活农村碳汇资源,完善相关交易机制,避免更多项目落入“盆景式尴尬”。

        (《解放日报》4.10 朱凌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