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4月13日 星期六

    生命的“主角”

    《 文摘报 》( 2024年04月13日   05 版)

        徐棻

        日前,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改编的同名京剧《主角》亮相湖北武汉,获得好评。领衔改编这部作品的,是已经90岁高龄的剧作家徐棻。2023年11月,她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我曾问徐棻老师,什么是你生命的“主角”?老人家认真地回答说:“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不知道什么是我生命的‘主角’,但是这一辈子,让我终生铭记的很多事情,都和戏剧相关。”

        最初的记忆,不过五六岁,祖母爱上京戏,用养老钱买来全套家伙什,要求孙辈都唱戏。徐棻被迫学习全本《坐宫》《玉堂春》,折子戏《武家坡》《霸王别姬》《凤还巢》……只要有点空隙,就奔进剧场看戏。看着看着,就把每个角色的台词都背了下来,把每个场面的调度都记在了心里,把每个演员的动作、语气、眼神都记个一清二楚。不能进城看戏时,她会在家里的穿衣镜前,把全戏一幕一幕地“演”下去。

        这种生活,让徐棻练就了戏剧童子功。“无论什么样的作品,我记住的都是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所以,我知道,无论什么作品,写人是最重要的,而且是写不一样的人,写矛盾冲突中的人,让观众有看头、有想头,演员有演头。”此后每一部作品,徐棻都“挖空心思”想写出人物的不一样。

        第一部戏《燕燕》,原作是喜剧,她却看到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命运,将其写成了一部悲剧。写《王熙凤》时,她看到贾府第一能人风光背后的辛酸、内心深处的苦涩。“我觉得剧作家必须有一双时代之眼,把对世界、对人的认识变成作品的个性化创作,要勇于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突破自己、提升自己,保持对社会、对生活的敏锐和独立思考能力,始终保持自己的审美品格。”徐棻说。

        徐棻的作品已经培养出12朵“梅花”。很多演员获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梅花奖,涵盖晋剧、桂剧、川剧、秦腔等多个剧种。在四川成都市川剧院工作时,每逢新戏演出,徐棻就会要张工作票,在观众席中坐着,听大家的议论,观察观众的反应,只要说得有道理,她马上就改。特别是帮腔,经常一场戏下来,侧幕帮腔的演员手里拿着好几张纸条,都是徐棻临时改的词。演员们看到她就说:“徐孃哪里都好,就是太爱改词!”

        原创固然重要,但好的改编也是重要的再创造。“再创造,就是在契合原著的总体精神下、在原著的人物基调中,改编者调动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创作才能,使改编后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能获得新的艺术价值和新的艺术生命,使改编后的作品可以和原著各领风骚、长存于艺术之林。”正是这种理念,徐棻游刃有余地表达着自己对人生、对命运、对社会的思考。

        获得“终身成就奖”后,徐棻写下一首打油诗,其中“切盼后浪推前浪,愿闻新歌换旧歌”两句,尽显她的潇洒豁达和对后辈戏剧人的殷殷期望。

        棻,意为有香气的木头。小时候,父亲希望她能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或许是一种回应,她选择了一份终身与文字打交道的事业,在戏剧这片沃野上,她最终成长为一棵茁壮的大树,芳香迷人。

        (《人民日报》4.4 武丹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