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3月27日 星期三

    地雷仍是“陆战枭雄”

    《 文摘报 》( 2024年03月27日   07 版)

        地雷是埋入地表下或布于地面的爆炸性武器,通过构成雷场或雷群障碍,杀伤并阻滞敌方,造成心理威胁。经历烽火洗礼,地雷直到今天仍被视为“陆战枭雄”。

        史上留名

        早在中国明代,地雷雏形就出现了,19世纪工业革命进一步催生出了推动现代意义的地雷,一战期间,数以万计的地雷成了参战国步兵乃至坦克的噩梦。二战期间,遍布欧洲战场的制式地雷炸毁了法西斯国家1万辆坦克装甲车辆,而在亚洲,中国军民手工土造的地雷也令日本侵略军寸步难行。冷战期间,随着科技进步,1973年美国率先推出布雷直升机,接着欧美国家又推出名目繁多的快速布雷车,能在不同距离内用地雷阵困住敌人。

        今天的地雷,按用途分成防步兵雷、防坦克雷、防直升机雷和特种雷;按所用引信又可分为触发雷、非触发雷和操纵(遥控)雷。

        战术演进

        进入21世纪后,地雷战出现引人注目的新发展趋势。一是通过人工或借助机械手段布设的传统地雷不仅宝刀未老,而且更难被发现。此外,遥控布设的地雷可随时动态使用,牵制敌方大型部队机动。二是地雷探测和销毁手段速度远落后于地雷自身发展,目前没有一种有效可靠的探雷器存在。

        近30年发生的武装冲突显示,遥控布雷系统只是偶尔用之,在游击战、半游击战盛行之际,连、营等小规模分队是战场主角,交战双方主要通过人工方式埋设传统地雷,原因显而易见:地雷技术越复杂,价格越昂贵,大规模生产越难。实践中,高端地雷极少装备游击队和民兵。

        作用巨大

        不可否认,历史悠久的地雷依旧在地面战场独领风骚,哪怕身价不菲的坦克都要退避三舍。

        当前俄乌冲突中,地雷往往左右战局走向。去年,俄军为抗击乌军“夏季攻势”,在前沿高密度布雷,雷场纵深达4.8公里到16公里,平均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5万枚,局部地区竟达到每平方米3枚。每次战斗前,俄军在重点地区用火箭炮远程抛撒布雷,旨在迟滞乌军进攻速度,还能利用地雷爆点测算敌军坐标,予敌炮火杀伤。去年7月下旬,乌军一个连误入俄军雷区后匆忙撤退,但事先预留己方人员通道的俄军借此尾追,一口吃掉进退失据的乌军。

        同样,乌军也频施地雷战。去年1月俄军向乌格列达尔的乌军进攻,乌方用火箭炮向俄军工兵刚刚扫清的道路上播撒反坦克雷,这种临时雷场迟滞了俄军攻势,为乌军完善防御赢得了时间。可以预见,只要战争延续,俄乌双方必然会广泛运用地雷与对方周旋。

        (《新民晚报》3.18 常立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