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3月23日 星期六

    老丁和小丁

    《 文摘报 》( 2024年03月23日   08 版)

        丁卫松(右)和丁澄洋在一起探讨技术问题。

        靠手艺吃饭的传统行当,子承父业是常事,但父子俩都能做到行业顶尖的可不多见。    

        浙江绍兴就有这样一对焊工父子。父亲丁卫松是绍兴柯桥排水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从事焊接工作32年,2016年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是浙江省首位获得正高级职称的技术工人,待遇和地位等同于教授、研究员。儿子丁澄洋,16岁破格成为浙江省最年轻的焊工技师,曾入选国家集训队,去年9月获得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焊接项目第五名,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目前是绍兴技师学院的实训指导教师。    

        在职业技能领域,父子都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他们是国内第一对。    

        父子俩常被人叫作“老丁”和“小丁”。老丁今年51岁,个头不高,戴副细框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说话条理清晰,总能侃侃而谈,办起事来利落果断、雷厉风行,是业内有名的“拼命三郎”。23岁的小丁比老丁高了不止半头,性格腼腆但不服输。最近,除了在家,老丁和小丁还常在各种技能大赛上碰面。

        传 承

        在小丁的记忆里,父亲一直很忙。2004年,小丁3岁时,丁卫松从原先的乡镇热电厂跳槽到柯桥排水公司工作,收入增加了,工作压力也特别大。平日里,老丁总是奔波在抢修一线,电话一响,通宵作业,就连春节也经常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    

        一开始,小丁不想学电焊。小丁慢慢说道:“因为从小父亲经常不回家,回了家也经常‘一身汗、一脸黑、一身怪味’,感觉这个工作又苦又累。”但同时,“小男孩总会对父亲有些盲目崇拜”。

        不过初中毕业时,小丁并没有太多选择。2016年,他中考失利,分数只能上当地最差的民办高中。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小丁犹豫了很久。因为“不想做最差学校里最差的学生”,他决定去技校学技术,选的是从小耳濡目染的焊接专业,他琢磨:“这样还有机会在新的赛道上做到出类拔萃。”

        突 破

        进入宁波技师学院后,小丁逐渐崭露头角,发展一度顺风顺水。他当上了班长,协助老师把班级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专业知识也记得扎实牢固,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的比赛选拔,并成功入选集训队。小丁受到鼓舞,坚信自己能在新赛道上闯出名头。    

        不过,训练艰苦而枯燥。酷暑中,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近40摄氏度的车间里训练,被汗水浸透的T恤能拧出水来,被溅起的火花灼伤眼睛、烫伤皮肤是常事。更大的压力来自周边。技校的学习氛围比不上高中,小丁的室友都选择了“躺平”,反而衬得认真刻苦的他不合群。16岁的少年第一次打了退堂鼓。“爸,我不想学了。以后当电焊工感觉抬不起头。”2017年暑假一回家,小丁就跟老丁摊牌了。    

        老丁生完气,认真思考对策。他给儿子分析“沉没成本”,告诉他“如果现在放弃,前面的苦都白吃了”。他还拿出一沓沓荣誉证书和大大小小的奖牌、奖杯,细致地给儿子讲解来历和背后的故事。在老丁的讲述中,小丁仿佛看到了父亲的过去,看到他是如何从一名高考落榜者、农民工一步步走来,成为焊接领域的佼佼者。“有点像热血漫画里的场景,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体会到了匠人传承的意义。”

        如今,在很多成绩和荣誉上,小丁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比如,16岁,小丁就破格成为浙江省最年轻的焊工技师,曾获得过“嘉克杯”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国际焊接大赛三等奖、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焊接大赛第四名等。2020年,小丁还代表浙江省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取得第八名,并入选国家集训队。如今,小丁已经在绍兴技师学院担任实训指导教师。

        机 遇

        在焊工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了30多年,老丁早就颇有声望。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和肯学习、勤钻研的劲头,他先后攻克了“潜污泵铸铁底座的焊接”等22项技术难题,其中,“大口径钢管的带水焊接抢修法”开创了国内大口径钢管带水、顶水焊接抢修先例,被评为“浙江省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先进职业操作法”。2021年,老丁获评正高级职称,成为浙江第一位正高级技术工人。

        小丁同样是受益者。以前,技校的学生大多只有学技术后就业一条路。如今,随着世界技能大赛在国内职业教育领域推广度不断提高,各级选拔比赛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技校学生因此受益。一方面,加入集训队的学生能获得其他很多同学无法享受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通过一级级的全国选拔比赛,他们不仅可以不停“升级打怪”,同时还能“捡到金币”。“冠军”不仅仅是一个头衔,也意味着奖金、人才评定、技能认定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小丁就曾凭借在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上的优异表现,不到20岁就获评高级技师。若按照正常流程,普通科班生一般要到30岁左右才能得到高级技师认定。    

        “从总体上看,世赛的推广肯定是好事,给小丁他们这批学习技能的年轻人更多的机会。”老丁顿了顿,又补充道,“但有时候太偏重于比赛,可能未必是好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世赛冠军横空出世,都是毛头小子的年纪,却因此直接获评“特级技师”,不免让老丁和他的老朋友们有了心理落差。“每次开会都让他们站中间,红花都让他们挂,我们这些老头子在旁边站着还是会有失落感的。”老丁抱怨完,讪讪地笑。他还觉得,技术和工艺的传帮带,不能局限在学校和比赛里,还是要更多地应用到产业一线,要让更多优秀的技术工人冒出头来。    

        目前,技师学院和产业一线之间的通道并未完全打通,“最好的学生可能学好技术参加比赛拿到名次后,又回到学校做教学,形成一个新的闭环,但与此同时,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依然长期短缺”。老丁和小丁共同期待,未来能通过更多的校企合作和大量实践,填补相关的空白。

        采访临近结束,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进来,将房间染上一层温暖的橙色。老丁侧身往阴凉处挪了挪,拉紧袖子,披上外套,顺势遮了下手上的伤疤,随即又用手挠了挠手背,泛起一小片红色。此前,由于经常在污水中浸泡,他的皮肤容易过敏,太阳一晒手一挠就会发红,奇痒难忍。末了,他又起身和小丁换了座位。“你们年轻人应该多说说,未来是你们的。”

        (《解放日报》2.28 朱凌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