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3月23日 星期六

    城中村改造按下“加速键”

    《 文摘报 》( 2024年03月23日   01 版)

        位于上海虹桥商务区的蟠龙天地是上海首批城中村改造项目,项目建成后不仅丰富城市文化休闲生活,更助推区域水岸经济、夜经济活力释放,吸引不少市民前来体验。图为市民在蟠龙天地游玩。          王初 摄  

        今年以来,国内多个城市宣布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落地,尤其在纳入城中村改造的35个超大特大城市,几乎都有相关款项落地。这意味着国内多个城市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将按下“加速键”。

        聚焦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

        在上海市崇明区城桥镇东引路高岛路交叉口,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楼栋之间道路平整,绿化齐备;不远处的空地上,各类儿童游乐设施和户外活动设施一应俱全——这是崇明区首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安置基地,总建筑面积12.66万平方米,包含27幢住宅,能为1000多户动迁居民提供新居。

        城中村,被视作“城市里的村庄”,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历史产物。早年间,多地针对城中村进行过大面积拆除改造。去年以来,我国对城中村改造作了新规划,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

        为何聚焦在“超大特大城市”?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陈杰告诉记者,与这些地方人口密度高等因素密切相关。按照划分,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如青岛、合肥、杭州、长沙等。在一些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往往面积大、数量多,在为居民提供栖身之处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安全风险隐患,居住环境有待改善。

        “超大特大城市仍有不少城中村存在,与城市面貌不协调,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与城市差距较大,不能满足城中村居民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因此,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意义重大,既可以让城中村‘旧貌换新颜’,大幅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又能消除安全隐患,提供更多宜居宜业的生活生产空间。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能拉动养老、托育、学校、物业管理等基础设施投资,还能带动家电消费、房屋装修等投入,进而为经济稳增长发挥积极作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京津冀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赵秀池说。

        根据房地产研究机构中指研究院测算,未来5年,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预计带动约10万亿元投资,拉动约10亿平方米的投资规模。平均到每一年,将带来约4400万平方米的住宅新增需求。推进城中村改造,对于土地购置、建安投资等也有明显带动作用,将对房地产市场发展形成有效支撑。

        啃“硬骨头”的同时重保护

        放眼全国,各地城中村人口密度不同,产业情况有别,地理位置也有所差异。改造情况复杂多样的城中村,不能盲目“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城中村改造分三类推进实施:一类是符合条件的实施拆除新建,另一类是开展经常性整治提升,还有一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实施拆整结合。业内人士分析,这就是要守住安全底线,综合群众意愿、资金情况、土地条件等进行科学研判,稳步有序推进改造。

        拆除改造,要注重城中村历史建筑保护,重点做到活化历史空间。在浙江绍兴越城区塔山片区,一场旧城改造动工在即。此次旧城改造,征收范围共计14个地块,总面积约155.6亩。为配合旧城更新改造,塔山街道办事处委托相关院校和市场主体,研究出具了相关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报告,涵盖当地文物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目的就是“该拆的拆,该留的留,实现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多赢格局”。

        拆除改造,确保资金来源是重点,也是难点。“新一轮城中村改造难度较大,原因在于改造起点和改造成本更高,限制条件更多,可能面临容积率限制、人口疏解压力、历史文物保护等问题,较难实现资金平衡。”赵秀池说。

        破解城中村改造资金难题,需要多管齐下,多渠道筹措资金。今年以来,国内多个超大特大城市宣布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获批,有的城市已完成首批专项借款落地投放。这意味着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资金网”正在织密。

        有效衔接保障性住房建设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人员安置、产业转移都是突出的难点,在做好安置房建设的同时,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实现联动。比如可以向收入较高的原城中村村民提供配售型保障房,向经济能力有限的租客等群体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总而言之,就是要继续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陈杰说。

        “通过城中村改造,可以丰富保障性住房来源,增加保障房数量,其中就包括配售型保障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在改造过程中,要注重加强相关设施配套建设,完善提升物业管理水平,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实现有效衔接,共同打造更宜居宜业的生活生产空间。”赵秀池说。

        “城中村改造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平急两用’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工程,将对拉动投资、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起到积极作用,都是惠民生、利发展的好事,有利于打造更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提升社区活力和城市发展能级。”陈杰说,“不过,在改造过程中,也要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如果城中村改造成本过高,不利于向低收入流动人口提供可负担的居住条件,反而会使超大特大城市的人口集聚红利流失,抑制城市活力和竞争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3.19 廖睿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