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3月20日 星期三

    不同国家的聚餐社交礼仪

    《 文摘报 》( 2024年03月20日   08 版)

        不同的国家构建了不一样的饮食文化,造就了不一样的餐桌文化;有餐桌文化就有社交氛围,随之而来的就有社交礼仪和不成文规则。综观各国,很多国家的餐桌、聚餐礼仪相当新奇,颇具特点。

        去法国人家聚会

        在巴黎去朋友家做客,我个人的建议是,如果你知道朋友有非常喜欢的东西或某种爱好,那带上朋友喜欢的小礼物当然是最好不过。如果不是非常了解朋友到底喜欢或需要什么,在法国那最保险的就是鲜花、巧克力、葡萄酒了,保准儿没错。

        不过其实去朋友家做客,朋友不会介意你带的礼物是什么,但尽量比较上心的给朋友选择为好,有心的话,还可以配张卡片之类的。礼物不在于多贵重,最主要的是心意。这一点和我们在国内去朋友家做客,几乎是一样的。

        再来说说跟我们国内比较不一样的地方吧,比如进门脱鞋换拖鞋,绝大多数法国人/法国家庭是没有这个习惯的。当然有很多和亚洲人组合在一起的家庭,或者是在亚洲国家生活过的法国人,对此都比较在意。但本地法国人,完全、丝毫、一点点都没有这个习惯。

        所以,去法国朋友家做客的话,不用进门想着脱鞋子,他们在家里,不管是做什么,都是穿着和出门一样的鞋子。我也经常纳闷:在家里来回走动,穿双皮鞋,难道是真的不累吗?更有甚的是法国人就敢直接穿鞋子上床,坐在沙发上,照样穿着鞋子可以把脚搭在茶几上。所以如果是去朋友家做客,我习惯性在进门前认真看看自己的两个鞋底,确认没有脏东西的时候,再去按门铃。

        在朋友家做客离开后,或者是聚会当天结束前,一定要记得给朋友发个感谢的消息,一是表达很开心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一是对朋友精心准备的餐食表示感谢。

        韩国人的会餐文化

        无论是看韩剧还是韩漫,韩国的会餐文化一直是必不可少的场景,从大学的同学聚会,到公司聚餐、新人欢迎会餐、部门会餐、本部会餐、全体会餐,总有一回逃不过。而在韩国,会餐文化最难熬的不是吃饭要尬聊,而是会餐实属漫长的一夜——韩国会餐一般有三场,一晚三餐,第一场就是一起吃饭喝酒,第二场一般是去KTV唱歌,第三场一般去吃宵夜喝酒。

        以公司为例,第一场正常饭局,职员们没有特殊理由是都默认参加的,而韩国人饭桌上离不开的除了泡菜,当然还有酒这个必需品。第二场一般会去KTV,虽然第二场不是强制参加,但新人入职的话恐怕很难逃得过,而第三场就直接宵夜喝酒了。

        如果是烤肉店会餐,通常会根据年龄以及进入公司或组织的时间排序,年级或级别最低的人要承担烤肉的工作,当然还包括服务类,如:递纸巾、递碗筷、分发食物等。而会餐中的重中之重当然就是酒文化了。作为喝烧酒著名的韩国,在会餐中不可避免的就是喝酒和敬酒。倒酒的方法就能看出两人间的关系,给长辈前辈或上级倒酒要用一只手拿酒瓶,另一只手托住酒瓶底部,或者一只手倒酒,另一只手捂住胸口或左手扶着右手肘,以示尊重。

        虽然会餐文化看似麻烦,但是,一次会餐就能了解到公司的整体氛围,能够快速和身边的人打成一片,也能提早提防某些不要过多接触的人,所以韩国会餐文化还是很有意思的。

        德国的“固定餐桌”

        中国人喜欢通过聚餐增进彼此的感情,严谨又善于组织的德国人不仅喜欢聚餐,还发明了一种独特的聚餐活动,那就是老少咸宜的“固定餐桌”。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它已成为德国人日常生活重要的交际平台。

        所谓“固定餐桌”就是在特定时间里为同一群客人在同一时间段预留的桌子。“固定餐桌”到底什么时候出现的,现在连德国专家也说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19世纪下半叶,“固定餐桌”开始在德国各地的餐厅和小酒馆流行起来。

        当时,“固定餐桌”的材料和摆设也有严格的规定,一般桌子是用橡木制成的。德国人迷信,橡木象征着神圣,魔鬼不会触碰橡木。这样,与朋友们畅饮时,拍拍桌子不会“闹鬼”。同时,餐桌上还要置“固定餐桌”标牌,再放些小麦粒、玉米粒等粮食,寓意带来好运。

        起初,“固定餐桌”往往是一定社会地位的象征。参加者通常是当地有名望的上流社会人士,比如市长、议员、教授、律师、医生、企业家等,不是谁想参加就可以参加,必须由现有成员邀请参加,再通过成员考核投票,才能正式加入。

        聚会上,大家使用特定的语言进行交流,比如每次聚会有一个主题,人人都要讲讲个人见解。吃的也较为考究,一般都是有几道菜的正餐,配上葡萄酒或啤酒等。

        因为农村和城郊休闲活动相对单调,“固定餐桌”渐渐成了这些地方社交的重要中心。许多镇长和村长还把参加“固定餐桌”的资格,作为对优秀居民的奖励。城里人在餐馆和酒馆聚餐,而农村的“固定餐桌”一般在村镇的大仓库里,或直接在露天摆桌。

        由于“固定餐桌”太受欢迎,农村地区后来甚至出现“早上固定餐桌”。农民们每周日参加完礼拜后,举办“早上固定餐桌”。同时,人们也趁着“五一”劳动节等传统节日,举办类似聚餐。

        “固定餐桌”后来又受到作家、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青睐,他们在著名的酒馆、餐馆或咖啡馆举行“固定餐桌”活动,一起讨论创作,交流经验。著名作家托马斯·曼、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等都曾是“固定餐桌”的粉丝。

        今天,“固定餐桌”不再受社会地位的约束,成了普通德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许多主题固定餐桌出现,比如音乐、体育、哲学、政治、汽车等。它强调的是团队精神、共同兴趣和增强联系。

        (《北京青年报》3.6 赫尔巴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