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有过被老师“请”的经历,接到老师的电话,总是担心自己应对不当会僵化和老师的关系,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处境。其实,只要见老师前做好准备,见面时有效沟通,约谈后积极配合老师,家长就能与老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提前做好准备
老师请家长的原因一般有两个:一是孩子表现优秀突出,一是孩子违规犯错。如果是前者,皆大欢喜;如果是后者,就需要家长见老师前保持平和的情绪。
与老师见面前,家长可以向孩子了解最近在学校的表现,判断被请家长的可能原因。和孩子沟通的原则是不批评、不指责,只了解事实。老师请家长,孩子内心是害怕、恐慌、疑惑的,有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时最需要家长的理解与信任,可以对孩子说:“爸妈知道你一直是个好孩子,你愿意和我们讲讲最近发生了什么事吗?”孩子犯错是正常现象,家长正确的做法是不把自己的紧张情绪和压力传递给孩子,更不要用“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你!”这样的话恐吓孩子。
与老师有效沟通
沟通的基础是善于倾听。通过倾听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发现老师对孩子的期待。比如,老师说“孩子上课总和同学说话”,说明老师希望孩子上课专心听讲。对此,家长应表达对老师的理解与感谢,反思自己在教育中的不足。家长要抓住机会,向老师介绍孩子的性格、喜好、优缺点等,让老师从多个角度了解孩子,帮助老师更好地分析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
解决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目标,家长要坦诚与老师分享自己的想法。例如,一个三年级的女孩经常上课走神,老师经过与家长沟通得知,孩子表现不好是因为偷拿了家里的钱被奶奶发现后告诉了亲戚,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而孩子拿钱是因为她在学校没朋友,想买零食分给同学以求被接纳。通过沟通,老师找到了导致女孩问题的真正原因,帮孩子找到了新伙伴,使孩子顺利走出阴霾。
主动配合,积极行动
家长面对发现的问题,回家后一要合理看待孩子的错误,二要正面表达。对孩子表达需要技巧,先肯定孩子,转达老师表扬孩子的话。然后,再告诉孩子老师对他的期望。切忌以老师的名义吓唬孩子,或在孩子面前抱怨老师。
(《中国妇女报》2.26 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