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2月07日 星期三

    如何办好家门口的老年学校

    《 文摘报 》( 2024年02月07日   02 版)

        老年教育是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坚持将老年教育资源的增量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越来越多的老年学校办到群众家门口,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老年教育办学体系。当地采取了哪些举措,让银龄生活“有知有味”?

        要多听老年人的意见

        枣阳市兴隆镇地处襄阳“东大门”,交通便利。不少村民靠跑运输致了富,便在镇上买房,把家中老人接来养老,镇上常住的老年人逐渐增多。老年学校成立一年多,镇上风气也发生了变化:在家里喝酒的少了,唱歌的多了;出门打麻将的少了,打腰鼓的多了……乡镇老年学校参建人员马平川认为,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好了,农村老年人基本上不愁吃穿,他们的精神需求和情感交流需求也应该被重视起来,“说到底,老年学校该怎么建、建成什么样,要多听老年人的意见,我们邀请镇上的退休干部、老年居民和镇文艺队代表聚在一起开会商量。”马平川说,“前几天一大早,在二楼书法教室遇到一名学员,正对着字帖一笔一画临摹。这名学员说,她以前吃了没文化的亏,现在要抓住机会学点东西,好给孙子做个榜样”。

        推广养教结合新模式

        在襄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老年大学,59岁学员杨静云家住东风街道车城社区,每天上午9点从家里出发,来到车城社区康养服务中心,陪伴84岁的母亲袁阿姨。袁阿姨是半失能老人,这个时间,护工已经给她擦完身、喂完药。一小时后,她步行2分钟到康养服务中心对面的老年大学学习素描。中午下课,花15元在食堂吃上三菜一汤,顺便给母亲打一份康养服务中心为80岁以上老人提供的免费午餐。饭后,再推着坐轮椅的母亲出来晒太阳。

        老年大学、康养服务中心、操场、食堂建在同一个院子里,可以满足老年人学习、运动、就餐等多样化需求。像杨静云这样的学员,不仅家人得到专业照料,自己还得以从长期看护患者的压力中释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发展兴趣爱好。

        养老服务和老年教育融合发展,这种模式即“养教结合”。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3月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为社区、老年教育机构及养老服务机构等提供支持”。2020年,襄阳高新区老年大学和车城社区康养服务中心同步启动建设。区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李道祥说,“从规划之初,就主张发展养教结合模式:老年大学和康养服务中心不仅要建在一起,还得用在一起、融在一起,使教育和养老两种资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老年大学针对老人设置了健康养生、电影赏析等趣味性强、活动幅度小的课程;康养中心根据房间标准和照护等级不同,每月收费2000元至4000元,价格和服务质量符合多数老人的预期,目前80张床位几乎满员。

        “不仅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还能实现老有所为”

        老年教育应该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意义上向基层延伸?襄城市老干部局副局长刘军感触颇深,在基层调研时,一位社区党支部书记曾对他说:“没有好老师,建再多学校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023年起,借鉴襄阳市老年大学的经验,“基层老年学校师资储备计划”启动,鼓励学有余力的学员报名“社区辅导员培训班”,经过1至2年培训后,到自己所在的街道和社区老年学校任教——换句话说,把有热情、有潜力的学员培养成老师。让学员们不仅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还能实现老有所为,据统计,襄阳市基层老年学校在各自社区、各个领域发挥作用的学员近1.6万人,其中70多名学员被授予“襄阳楷模”等荣誉称号。

        经过几年努力,襄阳市已解决县、乡两级老年学校“有没有”的问题。接下来,将进一步推动老年学校向城乡社区延伸,帮助基层老年学校创新办学模式、提高规范化办学质量、做好建管用“后半篇”文章。

        (《人民日报》1.19 禹伟良 强郁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