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维修充斥着各种问题,其中以次充好、以旧代新最为突出,不仅让消费者增加了支出,也导致车辆存在一系列安全隐患,车主对于净化汽车维修市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呼声高涨。
近日,湖南长沙的刘先生去汽修店更换车灯。然而,维修过后不到一个月,新车灯就坏了。刘先生找熟人检查了一下,发现此前更换的新车灯其实是二手车灯、问题车灯。
去年8月,山西太原的胡先生发现自己车子启动时有些异常,去当地汽修店检查被告知,火花塞出现了问题,6个火花塞需要全部更换,否则会对车辆发动机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胡先生同意更换并支付了费用。
然而,没过几天,车子启动时的异常情况又出现了。胡先生重新找了一家汽修店检查,被告知依然是火花塞问题。修车师傅告诉胡先生,车上6个火花塞上次只换了3个,还有3个压根没有更换。“换3个却收了我6个的钱,太‘黑’了。”胡先生恼火地说。
对此,天津红桥某汽修店一名从业人员表示,大部分车主在维修时都会把汽车留在店里,商家告知修好后才来取车。一些汽修店就利用这段时间,换上旧的零件,只要车子没有明显故障,车主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即使车主在现场看着也不怕,车里有很多线路和零件,维修师傅指着好部件说成是坏的,不懂的人根本看不出来。事实上,大部分车主也都不了解这些零部件。”
有些汽修店鼓励员工通过多卖零部件来获取提成,有些员工通过对车辆“做手脚”、增加维修次数或扩大维修范围来提高收入。有时故障很简单,但是这样赚不到钱,有些汽修店就“小病当成大病医”,这样一来,消费者往往陷入越修毛病越多的怪圈,要多支付不少维修费。
对于此类情况,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尽量选择正规汽修店,并保存好相关证据,比如送检前拍一下里程,更换汽车零件时查看一下零配件清单,在完成车辆交接时再次检查是否维修完好,并保留好车辆维修记录。行业主管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构建一个依法经营、诚实信用的市场发展环境。
(《法治日报》1.13 韩丹东 翟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