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1月27日 星期六

    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

    《 文摘报 》( 2024年01月27日   07 版)

        ■秦红岭

        北京中轴线代表了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

        北京中轴线代表着一种建筑空间序列,也是各类皇家建筑与公共建筑、桥梁、街道、水系等诸多要素在时间长河中的层层“叠加”。古今建筑汇聚一线的北京中轴线,其建筑艺术之美是一种整体组合的空间结构之美,如卷轴风景画般可卷拢、可展开,北京中轴线上建筑不仅大气、庄重,还借北京南低北高的地势,有序、深邃地展示出中国古代都市建筑之美,一系列高低错落的建筑形成一种韵律感,高低起伏,抑扬顿挫。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物理轴,也是一条精神轴和文化轴,是中国古建筑营城文化的集中体现,深刻反映了中华文明传统的文化理念和哲理观念。例如,北京中轴线长度大约为15里,“15”绝非单纯的数字而已,而是反映了中国的数理宇宙观和天人合一观,蕴含很深的文化含义。

        又如,北京钟楼鼓楼位置独特,两座建筑摆在一条直线上呈南北走向,是全国唯一一例。这是因为定都城时首先要定中心点,而钟楼是最高起点,晨钟是天下号令发出的起点,钟鼓楼蕴含着时空统一的设计观。通过对北京中轴线朝向的考证,发现中国古代城市与建筑的轴线制度,既是观象授时时空体系之投影,又是阴阳哲学、宇宙观念、礼仪规范之塑造。

        北京元明清城市中轴线与正子午线不相重合,逆时针微旋两度有余,是先人在具备了精确测量能力的情况下作出的选择,与明堂制度、敬天信仰、顺山因势的择地观念存在深刻联系,包含了丰富的环境思想因素。从实践上说,北京中轴线是全城规划建设的基本线,北京城以此为基准,形成了“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城市格局。因之,又可形象地把它说成是“城市脊梁”。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是城市格局的基本构成,是都市生活的重要载体,是首都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形象化标志,具有自身的演变逻辑和独特的发展轨迹,具有“首都建筑”与“中轴线建筑”叠加的特殊功能。    

        北京中轴线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遗产和城市景观,对其保护和历史文化价值的阐释和评估可借鉴“历史性城镇景观”和“景观传记”方法,全面梳理中轴线文化特征。“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将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带入了一个新的愿景,即以动态的历史层积性、文化关联性以及平衡保护与发展的视角,将北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通过这条“文化之脊”有机联系起来。“景观传记”提供了一种富有成效的遗产保护视角,它重视景观遗产的动态变化,叙事史料的多元采集以及文化历史和价值特征的跨学科梳理。这种以传记路径阐释景观文化史及其在遗产管理与空间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是遗产保护研究视野和方法上的有益尝试,有助于完整呈现中轴线景观的文化历史信息、空间结构分类、文化遗产原始的和后继的基本特征,便于决策者和规划设计者将其运用于空间规划、风貌设计导则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之中,使中轴线空间整治与建筑遗产管理能够更精准地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最大程度上保护、还原中轴线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强化其独特的文化价值特征。

        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古代都城“中和”理想模式的活化石,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东方城市文明,其伟大价值凝聚在它绵延不绝并不断发展的历史中。推进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以中轴线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核心,突显其独特壮美的空间秩序,强化其风貌特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条件,离不开对中轴线杰出性和普遍性价值的充分论证,离不开对中轴线建筑文化的系统研究,尤其是需要通过跨学科的合作,融合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梳理以历史建筑群为核心的中轴线历史景观文化史,讲述一个更完整、更丰富的中轴线故事。

        (《城脊:北京中轴线建筑文化研究》 光明日报出版社2023年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