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1月20日 星期六

    话说天津桥

    《 文摘报 》( 2024年01月20日   03 版)

      ■张建

      天津人为何对桥如此情有独钟呢?因为我们这座城市曾置身于水网地带。《津门杂记》在“形胜”中有这样的描述:“津地为九河下游,合众流汇归三岔河,皆由直沽入海。”所以形成了河流环绕、水道纵横、洼淀密布的特殊地貌,进而积淀出天津的桥文化,更凝聚出天津人的情怀与乡愁。

      纵观天津建桥史,最初是由渡口开始的。据史料记载,天津的渡口至迟在明初就已出现,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私渡,即个体船户,家族式经营。一是义渡,主要由僧人募化或乡绅大户捐资修建。另一种是官渡,为驿使往来而设。这些渡口的设立,加速了沿河两岸人员和物资的交流,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可以说,渡口是天津迈向桥梁建设的踏板。

      到清代中叶,天津已成为腹地辽阔的水陆码头,原有的渡口已不能适应“千里帆樯,万家村市”的新局面,于是浮桥应运而生。所谓浮桥,即为“以大船连缀成桥,有船经过则开桥渡之,船过则合桥以济行人”,可算是交通史上的一大突破。

      1860年,天津被迫开埠,外国轮船直达市区。水陆交通空前繁盛,海河及其他几条大河上的浮桥,因受水位影响,负荷有限,过于拥堵,极易损坏,于是西学东渐,掀起了一股修建钢结构桥梁之风。1887年落成第一座空腹式钢拱桥,1888年建造出第一座悬臂式开启铁桥。此后的若干年间,又陆续建成了5座各具特色、均可开启的钢结构桥梁,它们是:金华桥、金钟桥、金钢桥、金汤桥、万国桥(今解放桥),开启方式涵盖了立转式、平转式、平托式等。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表示,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可以在天津找到。

      新中国成立之前,天津的桥梁建设比较缓慢。至1949年,天津市区仅有桥梁72座,其中钢桥6座,10米至25米长的小型钢桥或混凝土桥17座,其余40多座都是破烂不堪的木桥、石桥。总长30多公里的5条一级河道,只有12座桥,平均三公里一座。自三岔河口起,海河下游也只有金钢桥、金汤桥、胜利桥和解放桥,解放桥以下没有桥。大批市民要想过河,仍然离不开摆渡,仅海河下游的6个渡口,每天过河人数就多达四万余人次。冬季,渡船停运,过河需绕行几公里或冒险踏冰穿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天津市政府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先后建起了京津桥、北洋桥、狮子林桥、大丰桥、勤俭桥、新开河桥、新红桥、子牙河桥(原红卫桥)等。70年代又陆续兴建了北安桥、新狮子林桥、光华桥(原四新桥)等。80年代重点建成赤峰桥、大光明桥和盐坨大桥等,成为天津桥梁建设的40年“追赶期”。

      进入新世纪,天津的桥梁建设实现了高速度、高质量的跨越式发展,新的设计理念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的应用,不仅为老桥增寿、为新桥增辉,还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其中有旧桥的改造,如狮子林桥、北安桥、大光明桥、光华桥等。还有文物级别的老桥修复、加固,如金汤桥和解放桥。更有新桥的横空出世,如大沽桥、奉化桥、金阜桥、富民桥、春意桥、吉兆桥等。

      产生于不同时代的桥梁,连接着天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印证了城市面貌、城市空间、城市价值的变化,堪称一部流动的史书。

      (《今晚报》1.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